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開篇】
在全球糧食安全戰略背景下,中國馬鈴薯產業正加速向高質化、數位化方向轉型。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8675萬畝,產量突破1.08億噸,成為第四大主糧作物。隨著《"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深入實施,行業投資重點轉向種源創新與生產模式升級。本案例聚焦遼晉跨省合作項目,解析其如何通過技術賦能和產業協同,在黃土高原旱作區構建馬鈴薯高質量發展範式。

東北地區某知名研究機構與山西省某龍頭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打造脫毒種薯生產基地。項目引入"微型薯無土工廠化生產技術",通過智能環境控制將單株結薯率提高20%,同時降低30%生產成本。新建的繁育中心預計年產能達800萬粒微型薯,可滿足當地20萬畝種植需求。該舉措使山西種薯自給率從60%提升至90%,有效解決黃土高原區因傳統育種導致的品種退化問題,為區域種業振興提供技術支撐。
合作雙方將現代信息技術嵌入種植全流程。通過網際網路監測系統與水肥一體化設備集成應用,實現土壤墒情、病蟲害預警等環節的精準管控。升級後的生產模式使種薯平均畝產突破2500公斤(較傳統模式增產20%),商品薯率提升至98%,顯著優化產品結構。這種數位化管理模式不僅降低人工成本,更推動馬鈴薯加工產業鏈向高附加值延伸,預計帶動相關產業投資超億元規模。
為強化技術落地效能,合作方建立"科研指導+企業實踐"的雙向培養體系。通過開設專項培訓課程,每年定向培養50名專業技術骨幹,並輻射帶動1500戶農戶參與標準化種植。這種"人才-基地-產業"聯動模式有效破解了黃土高原區科技推廣"最後一公里"難題,為縣域經濟注入可持續發展動能。
本案例驗證了馬鈴薯產業在2025年轉型升級中的核心邏輯:種源創新是基礎投資方向,數位化轉型是效率提升關鍵,人才培育則是長期競爭力保障。遼晉合作不僅實現了區域資源互補(東北科研優勢與山西種植基地的協同),更構建起"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產業格局。隨著全國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持續推進,這種跨省協作模式或將成為中西部旱作農業區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