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鄉村振興與產業升級並行的背景下,供銷社系統正通過資源活化、產業聯動和市場化運營探索新路徑。以山東省寧陽縣鶴山鎮為例,當地供銷社聯合企業將廢棄油庫改造為現代化紙製品生產基地,在激活閒置資產的同時構建起覆蓋生產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本文結合該案例分析供銷社如何通過創新模式實現產業突圍,並透視行業轉型中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供銷社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指出,2023年,鶴山鎮供銷社將一處年租金僅5000元的廢棄油庫改造為標準化廠房,引入擁有17項專利技術的紙製品企業,建成日消耗數噸原紙、年產超萬噸的智能化生產線。這一舉措使原本沉睡的土地資源轉化為年產值6000萬元的生產基地,航空食品包裝袋產品更占據全國70%市場份額。數據顯示,該項目從啟動到投產僅用8個月,體現了供銷社快速響應市場需求與資源整合能力。
通過「生產—倉儲—銷售」協同機制,當地供銷社突破單一中介角色定位,轉而深度參與產業運營。具體表現為:提供場地與渠道資源獲取固定收益及分紅,並將收益反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專注技術研發與精益管理,形成航空包裝、高鐵餐盒等多元化產品矩陣。這種「利益共享+服務下沉」的合作模式,既保障供銷社為農服務職能,又為企業降低運營成本,實現年服務51家航空公司等規模化市場覆蓋。
當前供銷社系統正經歷從「流通中介」向「產業組織者」的角色轉變。鶴山鎮案例顯示,其競爭力不僅體現在盤活閒置資產(如將舊油庫改造為年產值6000萬廠房),更延伸至產業鏈前端——規劃紙製品產業園區並帶動農戶種植造紙原料林,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一地多收」。這種縱向整合能力使供銷社在縣域經濟中形成獨特優勢:一方面降低企業原材料成本(預計每畝林地產值提升30%以上);另一方面為農產品包裝提供本土化解決方案,推動特色產品走向全國市場。
隨著政策支持加碼和農村消費升級,供銷社系統正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實現農產品銷售額6.3萬億元,同比增長18%。鶴山鎮的實踐表明,未來競爭力將聚焦於三方面:一是存量資產活化效率(如該鎮通過改造閒置場地帶動30人就業);二是產業鏈垂直整合深度(從包裝生產到原料種植的閉環);三是市場化運作能力(企業固定收益與銷售分紅模式)。
作為縣域經濟的重要參與者,供銷社正在通過資源重組、產業聯動和市場化運營重塑競爭優勢。寧陽縣鶴山鎮案例印證了「盤活存量資產+培育增量產業」雙輪驅動的有效性——既解決土地低效利用問題,又構建起覆蓋生產端到消費端的完整生態。在2025年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背景下,這種以產業鏈思維激活區域資源、以市場化機制強化服務效能的模式,為供銷社行業提供了可複製的轉型範本。隨著更多類似項目的落地,縣域經濟與供銷社系統的協同發展將釋放更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