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截至2025年6月底,陝西省發明專利有效量達12.5萬件,地理標誌產品96個,商標註冊量87.9萬件。作為西部地區智慧財產權強省建設的樣本省份,陝西通過強化保護運用、推動區域協調及深化金融賦能等舉措,構建起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智慧財產權產業生態體系,為全國智慧財產權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複製經驗。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智慧財產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陝西省依託科教資源和工業基礎優勢,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及人工智慧等領域布局智慧財產權保護網絡。通過拓展國家級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的預審服務範圍,推動重點產業核心技術攻關效率提升30%以上。數據顯示,全省累計盤活高校科研機構存量專利近9萬件,其中6.3萬件進入全國可轉化資源庫,形成「確權-評估-交易-金融」全鏈條服務體系,加速專利技術向實體產業的轉移應用。
在陝南秦嶺山區,「柞水木耳」地理標誌品牌通過標準化生產實現總產值13.3億元,帶動縣域經濟綠色崛起。陝西省以「關中創新—陝北轉型—陝南循環」的差異化定位為指引,將智慧財產權深度融入區域戰略:
2025年陝西省設立「秦知貸」風險補償機制,對中小微企業3000萬元以下質押貸款提供最高50%風險分擔。通過推進專利證券化和科創板上市培育計劃,全省已聚集15家科創板上市公司,占全國首批試點省份入圍企業的18.2%。智慧財產權金融工具的運用使科技型企業融資成本降低27%,專利產業化周期縮短40%。
陝西省以智慧財產權為核心驅動力的發展路徑驗證了「創新—保護—轉化」的閉環效應。其在產業布局中突出區域特色、強化制度創新、深化產融結合的經驗,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提供了重要參考。隨著2025年國家智慧財產權強國建設綱要的深入實施,陝西模式有望進一步釋放技術溢出效應,推動形成以高質量智慧財產權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