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中國白酒市場競爭加劇,品牌標識的法律保護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2024年白酒行業商標申請量同比增長18%,而商標侵權案件數量上升至歷史峰值。在此背景下,上海某酒業公司與貴州老牌酒企圍繞"貴酒"商標展開的六年訴訟案終審落槌,不僅涉及高額賠償和企業名稱變更,更折射出當前商標保護對品牌價值維護的重要性。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商標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指出,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於2025年10月終審判決顯示,某上海酒業公司需立即停止使用"貴酒"作為企業名稱,並賠償貴州老牌酒企經濟損失及維權費用共計418.85萬元。該判決明確劃定商標專用權與企業名稱字號的法律界限:當註冊商標在特定領域形成顯著影響力後,其他市場主體不得以近似標識造成市場混淆。案件涉及的多個商標侵權行為涵蓋產品包裝設計、網絡宣傳等多維度商業活動。
敗訴方需在三十日內完成企業名稱變更及全渠道標識替換,據測算該過程將產生至少2000萬元的隱性成本。截至2025年中期,該公司營收僅2825萬元卻虧損6777萬元,品牌重塑帶來的財務壓力顯著加重經營困境。值得注意的是,該案同時涉及貴州某酒企提起的另一起1億元商標侵權訴訟,顯示出白酒行業對核心標識保護力度持續加強的趨勢。
本案判決創新性引入"商標跨類保護"概念,在判定是否構成侵權時綜合考量了貴州老牌酒企在華東市場的占有率(2024年達17%)、品牌知名度及消費者調研數據。法院首次明確將企業名稱字號與註冊商標的混淆可能性納入賠償計算模型,這一裁判規則對同類案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新收涉酒類商標糾紛案同比增長34%,反映出行業競爭已進入智慧財產權較量的新階段。
隨著該上海企業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其控股股東股權全部凍結的現狀與商標權屬爭議形成雙重壓力。據交易所披露,該公司當前資產負債率達127%,而核心白酒業務營收占比已從三年前的45%降至不足30%。此案警示上市公司在品牌建設中需同步強化智慧財產權布局,避免因關鍵標識糾紛觸發系統性經營風險。
本案作為2025年商標司法領域的標誌性案例,既體現了中國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決心,也暴露了企業在品牌管理中的法律盲區。隨著白酒行業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商標等無形資產的價值維護將直接影響企業生存發展。數據顯示,當前擁有10個以上註冊商標的企業市場占有率高出行業均值29個百分點,這提示所有市場主體需在產品創新的同時,構建完善的商標保護體系以應對激烈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