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我國電力市場改革持續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在多地啟動結算試運行。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3億千瓦,電力系統供需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數據顯示,2024年山東電力現貨市場出現連續22小時負電價,四川電力現貨市場在2025年9月出現全天負電價現象。這種電價機制的劇烈波動,正在重塑電力行業的發展邏輯,重點電力企業在技術儲備、運營策略和市場響應方面展現出顯著差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電廠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指出,電力現貨市場負電價的出現頻率呈現幾何級增長。山東電力市場2024年日前市場負電價占比達11%,實時市場達14%。浙江2025年1月首次出現-0.2元/度的負電價,內蒙古4月首次報出-0.004元/度,四川9月更出現全天負電價。這種現象背後是電力系統供需在時空維度的結構性矛盾:新能源滲透率突破37%的背景下,火電機組為避免啟停成本(單台機組啟停成本超百萬元),選擇在負荷低谷期維持最低出力並報負電價,導致市場出清價持續走低。
重點發電企業通過中長期合約對衝風險。某發電集團高層透露,其日前市場收益公式顯示:即便實時電價為-0.1元/度,企業仍可通過中長期合約差價獲得保障收益。2025年6月新規實施後,新增新能源項目需100%參與市場交易,但山東風電70%、光伏80%電量仍可按機制電價結算。這種"市場+保障"的混合模式,促使電廠在風光基地建設、儲能配套等領域加速布局。
豐水期水電產能過剩與節假日負荷低谷的疊加效應,在四川形成典型供需矛盾。重點水電企業通過智能調峰系統,將棄水電量轉化為水庫勢能存儲,實現豐枯期發電效率差值收窄23%。火電企業則通過深度調峰改造,將最低技術出力從50%降至35%,顯著提升系統調節能力。某重點集團投資建設的虛擬電廠平台,已實現對200萬千瓦分布式資源的聚合調控。
新能源企業正面臨收益預期重構壓力。當負電價小時數超過年度200小時閾值時,光伏項目IRR(內部收益率)將下降1.5-2個百分點。重點企業通過"綠電+CCER"組合交易模式,將環境溢價納入收益模型。某龍頭企業開發的電價波動對沖工具,使年度電價波動風險降低40%。在2025年6月新規實施後,重點企業已普遍將中長期合約比例從60%提升至80%。
2025年的電廠發展呈現三大核心特徵:負電價常態化倒逼運營模式轉型、市場化交易催生新型投資策略、技術升級重塑基礎設施體系。重點電力企業通過合約對沖、技術改造和資源整合,在系統調節能力提升、收益穩定性保障方面形成顯著優勢。隨著新能源滲透率突破40%的臨界點,電力行業正從傳統的"發用平衡"向"源網荷儲協同"的新發展階段加速演進。電廠在這一轉型中的戰略選擇,將深刻影響我國能源結構優化和"雙碳"目標實現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