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化學藥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治療糖尿病藥物的研究進展
 糖尿病藥物 2006-05-22 08:09:00
    糖尿病可分為胰島素依賴型(1型,即IDDM)和非胰島素依賴型(2型,即NIDDM),其中2型患者占糖尿病病例的80%以上。目前,對於1型糖尿病的治療,研究方向是開發給藥方便、有效的胰島素製劑及代用品。而對於 2 型糖尿病的治療,傳統的磺醯脲類和雙胍類口服降糖藥療效有限,並且無法根本阻止胰島β細胞的進一步壞死 , 導致胰島素依賴。隨著對糖尿病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入,加深了對胰島 β 細胞生理學和胰島素外周作用機制的了解,已研製出具有多種作用機制的新型抗糖尿病藥物用於臨床評價和治療[1,2]。

    1 胰島素分泌促進劑 
    1.1 磺醯脲類 格列美脲(glimepiride)
    磺醯脲類降糖藥都具有 R 1 -SO 2 NHCONH-R 2 基本結構。第一代的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藥物R1為簡單取代的苯,R2為脂肪側鏈。第二代藥物R1為含醯胺基團的複雜結構, R 2 為環己烷衍生物,如格列美脲、格列苯脲、格列吡嗪等。第二代藥物的降血糖活性較第一代大數十至上百倍,口服吸收快,且引發低血糖、粒細胞減少以及心血管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小。格列美脲是其中突出的一個。該藥由 HMR 公司於 1995 年首先上市, FDA 已批准單獨口服或與胰島素聯合使用治療糖尿病。6mg,qd或bid,po(3mg×2),都可以獲得相同的全天血糖控制效果。 

    1.2 非磺醯脲類 這類藥物和磺醯脲類藥物結構雖然不同,但作用機制卻有相同之處,均為通過抑制 ATP 依賴性鉀通道,造成 K + 外流,使胰島 β 細胞去極化,從而使鈣通道開放,使 β 細胞的 Ca 2+ 內流增加,誘發胰島素分泌。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對 β 細胞的結合部位不同。 

    1.2.1 瑞格列奈( repaglinide ) 
    第一個進餐時服用的葡萄糖調節藥。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德國)研製,Novo Nordisk公司開發,1998年4月在美國首次上市,同年10月在英國上市。本品為氨甲醯甲基苯甲酸衍生物,結構中含有一個手性碳原子,活性具有立體選擇性,S(+) 構型是R(-)構型活性的100倍,臨床上使用 S(+) 異構體。該藥無論空腹或進食時服用均吸收良好, 30 ~ 60min 後達血漿峰值,並在肝臟內由CYP 3A4酶系快速代謝為非活性物,大部分隨膽汁排除,僅有 <6% 經腎臟排泄,較適用於腎功能障礙者。血漿t1/2約1h ,低血糖發生率較低,與二甲雙胍合用有協同作用,但會增加低血糖危險。餐前服用1~4mg可使 HbA1c降低1.3%~1.9%。口服片劑有 0.5 ,1 ,2mg 規格。 

    1.2.2 那格列奈(nateglinide) 
    早先由HMR公司和Yamanouchi公司在日本上市,最近Novartis公司已完成Ⅲ期臨床試驗,並在美國和歐洲申請註冊。本品為胺基酸苯丙氨酸衍生物,認為可能優於瑞格列奈[5]。該藥對β細胞的作用更迅速,持續時間更短,對周圍的葡萄糖濃度更為敏感而易於反應。餐後 0.78h 胰島素水平達峰值(瑞格列奈為0.92h),給藥1.5h後胰島素水平與安慰劑相似(瑞格列奈為4h)。由於減少了總的胰島素接觸,減弱餐時的葡萄糖波動,所以誘發低血糖的危險更小。最佳的服用劑量為 120mg,qid ,飯前10min及睡前各 1次。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糖尿病藥物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