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繭收購狀況與絲綢出口狀況
(一)春繭收購狀況
除了兩廣地區之外,全國大部分地區春繭上市收購在本月展開,各地鮮繭收購也保持良好的秩序,實際收購價格也基本上都在各地制定的中准價上下浮動。據商務部對全國15個主產省55家蠶繭收購企業監測,6月18?D25日全國平均收購價格962元?D1005元/擔。其中,江蘇1167元/擔,山東1098元/擔,河南1050元/擔,居全國前3位。下面是各地春繭收購簡況:
1、廣西、廣東地區
4月中旬兩廣地區首批鮮繭上市,價格普遍在13-16元/公斤,4月底繭價開始回升,5月初鮮繭收購價上升到16-18元/公斤,橫縣、宜州等部分蠶區繭價達18-20元/公斤。5月份大批量上市的鮮繭平均收購價格在850?D950元/擔,個別地區超過1000元/擔,而6月份陸續小批量上市的鮮繭由於質量原因,平均收購價格要略低於這一水平。
2、江蘇地區
2007年春季江蘇全省出庫飼養春蠶(省蠶種公司口徑,社會飼養量的統計數要高約3-5萬張)134.4萬張,另有5月22日左右出庫的二春蠶4.8萬張,合計139.01萬張,同比增加1.7萬張,增幅1.3%。(其中南通市共出庫61萬張,比去年同期增加8.4%;鹽城市共出庫35.5萬張,同比去年增加10.7%)。由於天氣原因,產量受到影響,預計全省春繭張產量40Kg左右,這樣算的話預計總產量為5.5萬噸。
鮮繭收購指導價格為950元/擔,上下浮動15%。全省實際收購價格在1050元/擔左右(蘇州市的吳江約1030元、南通市和鹽城市約110元、宿遷市的宿豫約900元、淮陰的金湖1050元)。
3、浙江地區
浙江省農業廳信息顯示,浙江省今春蠶桑產量減少,收益下降,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春繭收購價格大幅下跌。其中主產區嘉興市開秤收購價格在940元/擔左右,比去年同期的1228元/擔下跌23.5%;湖州平均收購價為1010元/擔,同比下降242元/擔,降幅達19.33%。據浙江省農業廳介紹,去冬今春全省種改桑面積近12萬畝,同比增加4%;春蠶飼養量為102萬張,同比增漲5%;產繭4.6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但是平均張產45公斤,同比減少6%;平均收購價每擔1000元左右,同比減少20%;蠶農養蠶總收入9.2億元左右,同比減少21%。
4、四川地區
截止5月10日統計,四川全省今春共發放一代雜交種82萬張,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13%,其中南充、廣元、攀枝花、宜賓、涼山、自貢等市(州)排在增幅的前六位。
四川省春繭平均收購價是18元/公斤。最高是攀枝花,均價21元/公斤,廣安、南充一帶價格較低,均價在16至17元/公斤左右。今年繭價比去年春繭收購價19.5元/公斤下滑了近10%。
5、安徽地區:
全省春蠶仍然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蠶農生產積極性較高。據初步統計,全省春蠶發種40.52萬盒,比上年同期相比增長5%,新辟桑園8.9萬畝,同比增加50%。安徽東至縣平均收購價為14.4元/公斤,同比下降25.8%;歙縣每擔穩定在1700?D1900元之間,收購均價較去年降低了八九百元。
6、陝西地區:
全省春季共發放蠶種31.5萬張,比去年同期的27.4萬張增加4萬多張,同比增長15%,其中安康市發種27.3萬張,同比增長18%預計全省春繭產量達10296噸,比去年同期的9573噸增加723噸,同比增長7.55%;全省春繭實際收購綜合平均價格為每50公斤988.5元,高於國家發改委、商務部預計的今年全國平均收購價每50公斤980元,蠶農可獲得現金收入2.04億元。
今年春繭收購價格普遍較低,業內人士分析今年蠶繭收購價格大幅降低的原因時表示,最主要是國內蠶繭產能快速擴張。隨著近幾年來繭價的大幅走高,國內蠶業生產開始快速增長,產量也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去年全國的蠶繭產量已經達到72.6萬噸,比上年增長18%,預計今年產量還會繼續增加。而在產量增加的情況下,國內的需求並沒有同步上升,與此同時,國際市場由於印度等國對我國出口的白廠絲、綢緞實施反傾銷等措施,繭絲供需從供不應求向供大於求轉變。這種供需變化表現在價格上,去年白廠絲價格一度到達每噸35萬元左右,今年初下跌至每噸21萬-22萬元,目前價格仍在每噸18萬-20萬元。
(二)2007年1-5月份絲綢出口簡況
據我國海關統計,1-5月我國絲綢商品出口31.99億美元,同比下降1.77%。其中,真絲綢商品出口13.55億美元,同比下降6.25%;化纖綢出口18.43億美元,同比增長1.82%。
1、蠶絲類:
蠶絲類出口9506噸,金額2.3億美元,平均單價24.21美元/公斤,同比分別下降7.4%、15.02%和8.23%。蠶絲類商品中,出口數量下降幅度最大的商品為絹紡紗線,其次為捻絲,降幅分別高達60.4%和26.43%。
2、綢緞:
綢緞出口24.6億米,同比下降4.5%;金額21.21億美元,平均單價0.86美元/米,同比分別增長1.03%和5.79%。化纖綢出口23.76億米,同比下降4.5%;金額18.43億美元,平均單價0.78美元/米,同比分別增長1.82%和6.62%。化纖綢出口額占綢緞出口總額的比重達86.9%。真絲綢緞出口8389萬米,金額2.79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4.53%和3.92%;平均單價3.31美元/米,同比增長0.64%。其中,坯綢出口小幅下降,出口數量6547萬米,金額1.87億美元,平均單價2.86美元/米,同比分別下降3.47%、4.14%和0.7%。坯綢出口額占真絲綢緞出口額的比重達67.33%。
3、絲綢製成品:
絲綢製成品出口8.47億美元,同比下降4.34%。其中絲綢服裝出口大幅下降,出口數量6223萬套,金額6.5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10.97%和7.97%;平均單價10.44美元/套,同比增長3.37%。絲綢服裝出口額占絲綢製成品出口總額的76.66%。
4、主要出口市場:
主要出口市場排名前8位依次為:美國、香港、阿聯、印度、義大利、日本、巴基斯坦、德國。除對印度、巴基斯坦、德國出口有所增長外,其他主要市場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日本出口降幅最大,達26.17%,其他出口市場降幅均未超過10%。
5、主要出口省市:
前五大出口省市依次為:浙江、江蘇、上海、廣東、四川。主要省市中,除上海、廣東兩省出口出現下降外,其他主要省市出口均實現增長,但增幅很小,均未超過6%。
二、二季度市場行情回顧
整個季度繭絲行情經歷了一個跌入低谷而後又緩慢回升的過程。總體來說,本季度延續了上一季度行情低迷的態勢,干繭現貨價格保持在4.8-5.9萬元之間波動,廠絲價格保持在18.40-20.70萬元之間波動,現貨價格的疲軟緣於消費增長的乏力,特別是出口難有增長。相比現貨價格的沉悶,繭絲盤面價格在4月底進入低谷以後,藉助於春繭上市,形成了自四月底開始至6月中全國範圍內春繭收購結束的一段較長時間的反彈,一度與現貨價格拉開了一定的距離,這一時期業內人士稱之為繭絲價格的理性回歸。受制於基本面支撐乏力的狀況,繭絲盤面價格在20.5萬元這一國家收儲線受到強力阻擊,之後轉而向下,與現貨價格的價差迅速縮小,盤整於19-20萬元之間。本次春繭上市期間繭絲盤面出現了一定幅度的振盪,這在歷次鮮繭上市期間難以避免,難得的此次盤面始終沒有出現非理性的漲跌,從而整個上半年的繭絲行情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
(一)部分現貨價格行情走勢
(二)廣西大宗工業原料交易市場行情回顧
一季度干繭和生絲成交量和持倉量均持續增加,在三月份達到峰值,很顯然,交易商期待絲綢交易會能帶來利好。但是,絲綢交易會成果有限,加之國家接連出台了宏觀緊縮政策,出口進一步不景氣,交易商對未來行情持悲觀態度,因而持倉量在4月份大幅下跌。5月份盤面回暖的時候持倉量曾有所增長,但出于謹慎考慮,無論是行情上漲還是下跌的時候,很多交易商都選擇獲利平倉或者割肉,因而持倉量繼續下跌。截止6月末,GJ07009持倉量從3月末的2925批減至400批,SS0709從3760減至654批。
三、上半年主要宏觀調控措施
(一)廠絲收儲措施
為維護價格的穩定,以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國家繭絲辦在一季度接連下文且三次發布特別提醒,並三次發布收儲通知,將收儲時間從2月底延長至3月底,並依次收儲最低價格從19.5萬元/噸提高到20.5萬元/噸,於4月份完成收儲,共收儲了6000噸廠絲。實踐證明,國家收儲措施是今年上半年繭絲行情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繭絲辦發布的一系列文件顯示的宏觀調空的決心是堅定的,投入的巨額資金顯示了國家調控的力度,因而,此番調控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從心理上給業內業人士所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今後的宏觀調控政策實效將越發明顯。
(二)啟動繭絲綢監測日報制度
為深入實施2007年「東桑西移」工程工作,進一步做好信息鏈建設,及時了解掌握各地春繭收購情況及收購價格,做好信息發布和引導工作,國家繭絲辦於6月1日發出關於做好2007年春繭收購期間信息報送的通知,決定會同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簡稱促進中心)依據《2006?D2008年度全國繭絲綢行業市場監測報表制度》,於6月5日啟動繭絲綢監測日報制度。通知要求各有關省(區、市)商務主管部門(繭絲辦)自6月5日至6月25日,於每周三將本地區各主產縣(區)的鮮繭收購價格及收購量上報國家繭絲辦,各省級商務主管部門(繭絲辦)於6月28日前,將本省(區、市)鮮繭生產、收購情況的統計表和總結材料上報國家繭絲辦。
(三)三部委發出關於做好2007年蠶繭收購價格及收購管理工作的通知
國家發展委、商務部、工商總局於6月7日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強蠶繭生產指導、合理制定蠶繭收購價格政策以及規範蠶繭收購市場秩序,通知強調各地價格、商務主管部門(繭絲辦)要加強蠶繭生產、收購和價格動態情況的監測,引導繭農和絲綢生產企業的經營行為,努力保持繭絲綢市場和價格的基本穩定,其中包括:
1、加強蠶繭生產指導
2、合理制定蠶繭收購價格政策
3、規範蠶繭收購市場秩序。
(四)商務部公布《鮮繭收購資格認定辦法》
為規範鮮繭收購資格認定工作,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商務部制定的《鮮繭收購資格認定辦法》已經公布,自2007年8月1日起施行。
其中第三條規定,國家對鮮繭收購實行資格認定製度。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鮮繭收購的經營者,必須通過鮮繭收購資格認定、取得鮮繭收購資格,並在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註冊登記。本辦法所稱的鮮繭收購經營者包括從事鮮繭收購的單位及其分支機構。第七條規定取得鮮繭收購資格的經營者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符合當地縣級以上蠶桑生產發展及繭站布點規劃,有穩定的鮮繭繭源。
(二)具有與收購能力相適應的資金實力。
(三)具備完善、科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和相關管理制度,包括從業人員管理制度,各個工種、工序的工作規範和崗位責任制度等。
(四)具有與其承擔的鮮繭收購量和繭處理量相配套的收購、檢驗和貯存場地,收購門市、儲存場地和烘繭場地應分別不低於每50公斤鮮繭占地0.2平方米、0.2平方米和0.4平方米。
(五)鮮繭收購、檢驗和烘繭所需的設備齊全,符合國家或行業標準,運轉狀況良好,與收購能力相適應,全部設備應在有效使用期內。
(六)鮮繭收購和干繭貯存的設施和環境應具備防潮、防蟲、防鼠、防火、防盜的能力,符合國家或行業有關勞動安全、消防和環保等方面的要求。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國家的各項宏觀調控措施對於加強蠶繭生產指導、合理制定蠶繭收購價格政策以及規範蠶繭收購市場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繭絲收儲措施有力地維護了繭絲價格的穩定,同時各地政府的宏觀調控對於引導繭農和絲綢生產企業的經營行為,為保持繭絲綢市場和價格的基本穩定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受政策時滯的影響,相信國家與地方今後會更好地提高宏觀調控手段的實效性,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為繭絲綢行業的發展營造一個健康的發展環境。
四、行業運行的宏觀環境
(一)東桑西移工程進展順利
2006年3月下旬,由商務部實施的東桑西移工程,重點選擇廣西、江西、四川、重慶、陝西等桑蠶生產基礎較好的中西部15個省(區、市)50個縣,擬定到2010年末,在全國建設200個萬畝以上的桑蠶基地。項目實施1年後,東桑西移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據統計,至2006年年底50個蠶桑基地在中西部全面建成,中西部15個省(區、市)的桑園面積占全國的7.3%,蠶繭產量占到全國總產量的59.1%,已經超過東部的蠶繭產量。在工程規劃之列的50個龍頭企業在投資蠶桑基地的同時,一半以上就地發展繅絲,每個企業平均為農民提供800個~1200個就業崗位。初步統計結果顯示,這50個蠶桑基地共實現銷售收入8.4億元,帶動15萬戶農民增收4.5億元,戶均實現收入5600元,同比增長1倍。
在種桑養蠶產業西移為中西部地區農民帶來更高收入的同時,將東部現代農業生產理念、生產方式、生產技術移到中西部,實現當地農民、企業家的思想、觀念的更新和轉變,相比產業產值的增長則更為深遠而有益。東桑西移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東部地區通過優化現有優質繭絲生產基地和絲綢加工園區現代化水平,帶動西部發展。
在東桑西移工程中,廣西收益頗豐。廣西優良的桑樹種質資源有力促進了其蠶桑產業鏈的延伸,蠶桑產業已經成為廣西的支柱產業。目前,廣西正全面展開蠶桑科技入戶工程,計劃年內培訓蠶農40萬人次,打造廣西「蠶業人才小高地」,以科技的力量打造「國內外重要的繭絲綢生產加工基地」。
(二)欲控流行趨勢話語權,中國絲綢旨在復興
中國絲綢產業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也是我國紡織門類中最具纖維資源優勢的領域。我國生絲和真絲綢緞的出口量占世界貿易總量的比例也在逐年升高。但是,目前中國絲綢行業仍是以生產、加工中低檔產品為主,無法獲得應有的出口附加值。因此,中國的絲綢產業亟待轉變利潤增長方式,提升產品附加值。如何能夠讓我們的絲綢真正把握住流行趨勢、擁有時尚話語權,便成為中國絲綢復興之路上一個至關重要的核心環節。
基於共同的歷史使命感和行業責任感,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和達利集團,於2007年初碰撞出「以流行趨勢研究為先導,加速產品創新,完善產業鏈整合,塑造中國新絲綢」的共同理念。並決定傾情聯手,集合各方資源優勢,在中國絲綢行業協會和中國流行色協會的支持和配合下,共同開展「中國紡織面料-絲綢產品流行趨勢研究與發布」項目,以掃除中國絲綢產業發展的文化和時尚「盲點」。2007年5月29日,中國紡織面料?D?D絲綢產品流行趨勢研究與發布項目啟動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杭州隆重舉行。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副主任李斌紅介紹了「中國紡織面料――絲綢產品流行趨勢研究與發布項目」的主要內容與工作進程。來自中國紡織行業尤其是絲綢行業中的各方專家學者和上百家新聞媒體匯集杭州凱悅大酒店,共同見證了這個對於中國絲綢產業而言,非比尋常的重要時刻的到來。
據項目報告書中介紹,項目的運作方將調動國內權威專家和著名設計師等人才資源,成立「中國紡織面料-絲綢產品流行趨勢研究委員會」。並下設課題研究中心,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中國絲綢流行趨勢研究體系的工作流程和資源庫,共同開展流行趨勢的研究和產業化運作。按照國際慣例,該項目將每年發布春夏、秋冬「中國紡織面料?D?D絲綢產品流行趨勢」提案,並由達利集團在其完整的絲綢產業鏈上開展產品研發生產和設計的應用,將流行趨勢研究結果儘快付諸於產業運作,並通過專業展會和行業活動向國內外同行發布。
眾多業內專家認為,該項目的啟動是中國絲綢業產業鏈整合的必然之舉。此舉對於中國絲綢產業發展、完善絲綢業產業鏈而言,將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甚至可以稱之為「一次復興中國絲綢之路的破冰之旅」。
(三)印度反傾銷調查對繭絲綢行業的影響
在歐美對中國紡織品實行「特保」的聲音還沒落下,印度又對中國綢緞揮起了反傾銷「板斧」。5月18日,印度貿工部反傾銷局正式發出對中國綢緞的反傾銷立案公告。公告內容並不詳細,只是提到了要對2003年4月1日至2004年9月30日期間中國對印度出口的20克~100克/米、稅號在5007項下的真絲原料織物進行反傾銷調查。據了解,在涉案的102家企業中,出口額在10美元以上的就有58家,其中23家在100萬美元以上,本次涉案金額約為1.81億美元。
一位WTO專家稱這次公告調查是「一體化(2005年1月1日起取消配額)以來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此前美國和歐盟等國家地區啟動的都是「特保」而非反傾銷。印度政府多年來對包括絲綢在內的紡織品進行扶植,近年政府的投資力度加大,並得到世界銀行以及瑞士、日本等國銀行的扶持。印度財政部長帕拉尼亞潘.奇丹巴拉姆公開表示,由於印度紡織工業具有很大的就業和出口潛力,政府將繼續鼓勵該行業的發展。本次提起立案的主體企業之一――卡納塔卡邦早在1980~1985年在世界銀行資助下實施了卡納塔卡蠶業項目(KSP)。印度紡織業目標是達到全球市場份額8%~10%,比原來翻一番,成為繼中國之後的第二大紡織品出口國。中國企業的風險隨著歐洲高檔服裝成衣化和平民化之後,絲綢需求萎縮,而日本年輕一代對和服的需求也在減少。「現在除了阿拉伯地區一些愛美的女子之外,只有印度人民對絲綢面料情有獨鍾。」王宇說,印度人仍然保持著穿莎笠的習慣,因此一年四季對薄厚絲綢都有不同需求。因此,這次反傾銷一旦敗訴,將會造成對中國的威脅。對此,商會絲綢部主任楊霞認為,這將影響到千家萬戶蠶農的生計和絲綢行業工人的就業問題。去年,印度已經對中國的生絲(綢緞原材料)進行反傾銷調查,措手不及的中國企業匆忙應訴。時至今日,2A等級以下的生絲已經退出了印度市場。這次調查,呂幸認為是對過去生絲打壓的繼續。印度本次立案調查的時間段為2003年4月1日至2004年9月30日,這一時期是配額制下對印出口產品價格最低的時期。隨後的8個多月以來,出口印度的中國坯綢,由於國內勞動力成本增加以及國際需求向上波動,價格一直在節節攀升。公開資料顯示,單純以價格來計算,中國坯綢對印度本地產品的競爭壓力在減少,但從取消配額以來,中國企業對印度的出口量的確在增加。凱喜雅總經理呂幸介紹說,中國坯綢的成本優勢在於出絲量和勞動生產率較高。在中國,6公斤蠶蛹可以繅出1公斤絲,印度的產出率則是10:1。印度在短期內不可能擺脫依賴從中國進口生絲以及坯綢的局面。
這次涉案企業多採取了積極主動的態度。另外,政府方面也給予了相應的幫助和支持。據了解,商務部及時和印度相關部門進行了溝通和協調,並將信息及時反饋。「但是完全杜絕反傾銷,在中國加入WTO以後肯定有一個過程。」四川省外經貿廳對外貿易方面的工作人員指出,「企業在對外貿易過程當中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儘量迴避它」。比如,要有預警意識,隨時瀏覽貿易國商務部網站,作好準備;要敢於應訴,不要怕麻煩;重視情報搜集工作,及時了解貿易國生產環境;調整營銷策略,儘量提高或控制出口價格,以期在反傾銷應訴過程中有個好結果。
(四)出口退稅率下調給紡織行業帶來的影響
7月1日起,國家針對2831項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開始實施新標準,新標準進一步取消了553項「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降低了2268項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並將10項商品的出口退稅改為出口免稅政策。此次調整2831項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約占到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37%。此次國家調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稅率,調整幅度很大,且沒有設過渡政策。」很多業內人士表示,疾風驟雨般的政策調整,可能讓行業出現短暫「休克」。據中國經營報分析稱,本次出口退稅的大面積調整,對行業影響很大。一些企業表示目前剩下的出路只有漲價一條了。
據了解,紡織服裝行業是此次出口退稅影響較大的行業之一,服裝以及化纖原料均受到了影響。而一些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的出口型中小企業更面臨著嚴重的打擊。有企業表示,由出口退稅帶來的損失可能半年之內都難以緩解。而以通過出口退稅獲得補貼作為企業利潤的企業更將面臨長期難以盈利的局面。
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高勇表示,紡織工業協會的問題尤其嚴重。他對下半年的出口情況十分擔憂,「出口退稅實在是降得太低了,僅今年下半年,便會有70多億元的產品拒絕出口。這將占到出口總金額的63%。」但是,為了減少順差以及貿易摩擦,紡織工業協會只能硬著頭皮配合決策機構完成出口退稅調整具體政策的調研。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王新培此前曾對媒體表示,此次出口退稅對中小企業的打擊確實比較大,但降低出口退稅等政策的目的是調整出口商品結構、轉變增長方式,這是中國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目前中國的中小企業數量龐大,占到企業總數的90%以上。「商務部會對鼓勵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市場制定一些措施,可能主要從支持企業創新能力,提供更多公共服務等,著重於增加企業競爭實力的方面。」
(五)人民幣升值對紡織行業的影響
據國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沈彤分析,人民幣升值所導致的資本成本和收入的提升將在長期內改變我國的經濟結構,重新賦予行業不同的成長速度,並使不同行業的企業業績出現分化。人民幣升值在短期內改變行業內企業的資產、負債、收入、成本等帳面價值,通過匯兌損益的變化影響其經營業績。人民幣升值將對進口比重高、外債規模大、或擁有高流動性或巨額人民幣資產的行業是長期利好。人民幣升值將對出口行業、外幣資產高或產品國際定價的行業衝擊較大。
人民幣升值對紡織行業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視。據研究,人民幣每升值1%,紡織行業銷售利潤率下降2%-6%。如果人民幣升值5%-10%,行業利潤率下降10%-60%。特別是出口依存度較高的服裝行業受損較大。上市公司中的先進企業,因利潤率較高,導致成本中可貿易品占比下降,每百元受損的絕對額較大,但利潤率下降的幅度較小;加之議價能力較強,因此龍頭企業所受升值的負面影響小於全行業。但如果人民幣持續升值,企業議價能力下降,其升值的邊際負效應會擴大。行業全面受損程度?D?D對升值後內銷產品利潤率變化的判斷是:理論上計算,因成本中可貿易品的存在,內銷產品的利潤率應上升。如果動態分析,外銷產品利潤率的下降必然導致銷售的「外轉內」,內銷的「升值優勢」很快消失。
六、綜合分析及後市展望
整個上半年繭絲綢行業呈現出比較穩定的局面,尤其是繭絲的現貨與盤面價格已經趨於穩定,這對行業的長遠發展來說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大部分繭農對春繭的收購價格表示能夠接受,從上半年的情形來看,並沒有因為繭絲價格同比大幅下降而做出偏激的行動,其他從業各方也能保持理性的態度,應該說,目前的價位基本上還是能夠保證整個行業的正常運轉的。繭絲價格理性回歸路的繼續有待於整個行業形勢的好轉。
不足的地方也是很明顯的,繭絲的消費尤其是外銷在上半年形勢就不容樂觀。很顯然,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去年繭絲的劇烈波動使得今年以來進口商表現得十分謹慎,導致目前依然採取按照實際需求下定單採購的方式,因而大批量定單少見。從統計數據可以發現,無論是繭絲原料還是絲綢製成品,其出口數量都成下降趨勢。然而,絲綢出口所面臨的困境絕不僅僅是因價格波動而導致出口數量減少。首先,國家整體出口環境的惡化使我們對絲綢出口狀況不容樂觀;其次,國內迫於順差過大的壓力,連續出台了限制一些產品出口的措施,其中紡織產品受限比較嚴重,絲綢產品也受到一定限制;再次,也是最重要的,絲綢產品遭受到的一些仿真或者合成產品的衝擊越來越強烈,這些仿真產品不但價格競爭力強,而且還逐漸形成一些真絲產品所不具備的功能優勢,有數據表明,真絲纖維在整個紡織用纖維中的比例很小且有下降趨勢。因此,國內消費短期內不可能有很大改觀的情況下,提高產品品質、塑造消費品牌是絲毫不能怠慢的。
當然,從長期來看,繭絲綢產業的發展前景還是不錯的。首先,從一系列扶持與調控措施來看,國家很重視繭絲綢產業的發展,因此,繭絲綢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很好的政策環境,再加上奧運會的宣傳,絲綢產業有望復興;其次,隨著人們消費水平以及崇尚自然理念的形成,絲綢產品以其無可匹敵的天然屬性與品質將逐漸贏得廣大消費者的信賴,其消費空間狹小的狀態有望逐漸改善;最後農業產業化程度的提高將使繭絲綢產業逐步走向穩定健康發展的道路。因此,繭絲稠產業發展的面臨著利弊交錯的環境,如何利用優勢、化解劣勢是擺在每一個從業人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從近期來看,由於全國各地的乾旱以及洪澇災害頻繁,而目前正值夏繭生產高峰,桑蠶生產將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影響還是個未知數,因此,發種量雖然同比增加不少,但是蠶繭產量能否增加是不確定的。春繭的收購給全年開了個好頭,而這次夏繭的收購又重新面臨著考驗。因為夏繭的收購對於全年行情的穩定是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的,夏繭收購穩定了,秋繭的生產與收購就可能會比較順利,否則又有可能呈現出混亂的局面,從而給繭絲綢產業再一次帶來沉重的打擊。因此,從業人士應注意隨時關注夏繭生產動態,密切關注繭絲行情的變化,及早做好防範措施,做到既不盲目樂觀,也不在危機來臨時束手無策,既要制定長遠戰略方針,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具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