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法律相關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央企改革成功並非上市那麼簡單
 央企 2007-11-07 08:51:00

近日,國資委在京西賓館開會表彰30家業績優秀的央企,中石油、中石化、神華及寶鋼等能源、基礎材料巨頭如期登場。國資委主任李融榮表示,央企發展在第一任期內取得顯著成效。國資委將進一步推進央企上市,對央企持股模式確定為三種,第一是國資委直接持股;第二是國資委通過集團公司間接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例如現在的寶鋼模式;第三是國資委通過資產管理公司,持有各家央企上市公司股票。
  私有化改革方向已被拋棄
  顯然,國資委的思路是,以業績優秀企業為核心整合國有資產,組建大型央企集團,並通過推進央企的整體上市來改善企業治理。這種思路實際表明了國企改革的方向,即國企改革不再是單純的出售國有資產或股權,私有化改革方向已被拋棄,而是依靠企業改制上市來提升公司治理和市場競爭力。我們觀察到:受國資委管理央企的示範效應影響,這一思路也在各地屬國有企業的重組改革中得到了體現。
  就在兩三年前,國企改革的方向還是很模糊的。雖然1997年「十五大」中央就確定了國企改革「抓大放小」的思路,然而在具體操作上仍然概念不清。當時主流的思想實際上就是私有化,即國企由於出資人缺位導致公司治理的根本缺陷,必須通過將企業資產或股權出售給個人才能真正建立企業所有權。這一思想最終導致各地國有企業很大部分都被私有化,國有資產「改革」進了個人腰包,由此激發很多矛盾,社會非議紛紛。2004年的「郎顧之爭」就是國企改革路線之爭的表現,由此也震動了中央高層對國企改革方向的思考。在一定規模以下的國企私有化幾近殆盡、大型央企改革提上議事日程之際,中央對時局的判斷有了變化,國企改革在潛行中有了新的思路,這一思路再也不是簡單地將國有資產和產權出售給外資、私營企業,也不是賣給國企管理層,私有化不再成為選擇。國資委正是中央新思想指導下的踐行者,上述思路對此有了很好的闡述。
  央企改革新思路是不觸及產權變革前提下的上佳選擇
  這一國企改革的新思路能否最終成功?應該說,這是在不觸及產權變革前提下的上佳選擇。央企通過併購重組將國有資產集中到國家戰略和支柱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並推動這些企業到資本市場整體上市,建立企業考核激勵機制,以此提升公司治理和競爭力。央企近年來業績非常優秀,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似乎說明這一國企改革的思路是正確的。
  然而結論不能下的這麼簡單。好些年前虧損的國企現在成了贏利大戶的原因,可能不在於改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而是行業周期到了繁榮階段。事實上,從改革開放之初啟動的輕工業繁榮已經對提供原材料和裝備的重化工業產生了巨大而且迫切的需求,而大型國企在重化工等基礎產業居於壟斷地位,近年來基礎產業的高利潤正是央企業績優秀的原因。因此,國企改革新思路是否真正成功,或許在行業衰退周期更能露出真實面貌。
  組織與人力資源仍是央企重大弱點
  考察央企重組上市,其中確實有不少提升公司治理的積極因素,比如財務透明度增強給了管理層壓力,公眾股東的加入也有利於對「內部人」的治理,進不了行業前三將被強制兼併也強化了國企財務硬約束。但是,真正提升企業競爭力的要素在於技術研發力量、人力資源和公司組織結構,尤其是企業組織結構構成了企業競爭力的制度層面。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央企雖然改制了、上市了,但其組織架構依然是行政架構,企業性質具有濃厚的政府機關氣息。央企在高端層面或許在改革後有了戰略目標,但戰略規劃得不到組織結構的支持,所謂建立流程化、學習型的組織其實只能停留在口號上;在人力資源上,央企雖然集中了國內一批優秀人才,但對人才的浪費也是驚人的,還遠遠談不上對人力資源的系統培育、目標挖掘和整合利用,由於人事組織上的官僚行政傳統,央企即使明了缺點亦無法自救。技術力量似乎在央企層次較有競爭力,但由於組織與人力資源的弱點,央企仍然缺乏自我強化的可持續技術領先力量。
  與民營化的企業一比較,央企尤其是地方國企在組織架構與人力資源激勵約束的弊端顯露無遺。目前國內公司治理領先的企業當屬於華為與聯想。華為在1998年後引入IBM和Mercer進行組織結構、業務流程與人力資源重整,多年努力至今已發生本質變化,建立起了媲美國際同行巨子的組織運轉體系。而聯想在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後,藉機建立了適應公司全球化的組織架構,恰如其分地服務於公司戰略目標,我們在聯想奧運戰略後面的組織運轉中可清楚地看出國企與它在組織運轉方面的巨大差距。這兩家國內公司治理一流企業的共同特點是其組織架構是建立在員工股權激勵的基礎上的,每個員工在對公司貢獻業績的基礎上可以獲得一些股權,由此將個人利益真正同公司利益協調一致。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國有企業在股權激勵方面有了進展,但仍然缺乏系統全面的制度設計,由此將嚴重影響到國企的競爭力。要特別指出的是,基於業績的股權激勵與將國企股權賣給管理層那幾個人的MBO具有本質上的差別,後者是典型的私有化,而前者或許能通過給職工少量股權建立國有資本搭職工個人資本便車的機制,因而需要國資委認真全面地探討。
  因此可以說,國資委推動央企重組和整體上市是很有積極意義的。但要真正提升國企競爭力,還必須在組織架構和人力資源開發上下功夫。國企改革的成功也不是將企業推上市那麼簡單,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雖然建立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層「三會一層」的治理機制,但這一機制仍然只是一具骨架,組織角力的規則、人力資源積極性的調動以及對損害企業利益行為的約束,才是骨架下活生生的肌肉和血液,有了這些,國企才能建立有效運轉的組織體系,才能真正象個「企業」。(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