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灌裝機行業,規模最大的企業年銷售額也不過4--5億元,上億元的企業不足10家。大多數企業的年銷售額還在幾千萬元,甚至幾百萬元的水平。據統計,2004年,我國啤酒灌裝行業和飲料灌裝行業市場總量合計僅45億元,行業總體規模較小。
自80年代以來,不少國有、集體機械製造企業陸續轉行進入灌裝機械製造行業,他們具備較強的機械製造、設計能力,但缺乏灌裝機械製造行業的專業技術和經驗。20餘年來,多數企業主要是通過測繪仿製來研發和生產產品,新產品研發力量薄弱,在經營管理上也缺乏創新。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私營企業受市場利益驅動進入行業,企業規模小,缺乏專業技術和經驗。更有甚者,是直接從機械製造行業以外跳入灌裝機械製造行業的,其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就更為薄弱了。目前,行業內大多數企業還停留在測繪仿製的階段,稍好的企業也只是簡單的消化吸收國外八、九十年代的灌裝機械製造技術。
行業內也有少數發展得不錯的企業。如:啤酒灌裝機械製造行業的南京輕工,在國家的支持下,幾十年來多次引進德國啤酒灌裝技術,自身積極消化吸收並研發創新,在一些核心技術上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飲料灌裝機械製造行業的達意隆,1999年成立,現已成為國內飲料灌裝機械製造行業的領頭企業,重科研、重營銷、簡化生產的「啞鈴式」經營管理模式,使達意隆成為我國飲料灌裝機械製造行業的一個奇蹟。
總體而論,各企業資金、技術、裝備力量相差懸殊,經營管理水平更是相去甚遠。除少數企業外,多數處於一個較低的發展水平。
產品線不夠完善,成套設備供應能力差
當前,國內啤酒灌裝機械製造行業和飲料灌裝機械製造行業上規模的企業不多,行業產品雖比較豐富,但具體製造廠商受發展水平所限,產品線不夠完善。多數企業主要是以部件或小型灌裝設備的形式供給產品,能夠承接整條生產線工程的企業為數不多。
由於技術水平的原因,成套設備的整體性能欠佳。灌裝機械製造廠商在整線的研發上,綜合實力有限,部分單機發展不錯,但配套設備發展得不完善,導致整線性能大打折扣。在高端市場,多數企業僅個別設備達到用戶需求;在承接工程時,多是以配套設備供應商的角色出現,市場競爭力較差。
智慧財產權意識淡薄,研發創新能力差
我國灌裝機械製造行業缺乏智慧財產權意識。一是表現為對自主研發的新技術、新產品缺乏專利權保護意識;一是表現為肆意仿造抄襲他人產品技術。很多時候,某個企業千辛萬苦開發出新產品,並不是先申請智慧財產權保護,而是急急忙忙投放市場,回收資金。投放市場不久,很快就有仿製的設備出現,在短時間內市場上就變化出很多的版本,令用戶難辨真偽。開發者遭受巨大損失,想追究其他仿製廠家的責任,也由於沒有申請智慧財產權保護最終只好不了了之。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堅持自主開發的企業也步入抄襲的行列,整個行業就演變成互相抄襲的混亂局面。
我國灌裝機械製造行業主要是通過技術引進和測繪、仿製國外設備發展起來的。幾十年來,一直重複著這樣一個過程:落後-引進-仿製-落後。目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寥寥無幾,而真正掌握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的更是鳳毛麟角。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不在於是否應該引進技術、是否應該仿製,而是在於如何正確地看待技術研發。我國灌裝機械製造行業有待建立科學技術是核心競爭力的發展觀念,不在乎今天能夠賺取多少利潤,而應該在乎如何能更好地滿足用戶。當把滿足用戶需求放在第一位,用戶自然會慢慢變多,企業自然會慢慢變大、變強。我國灌裝機械製造行業應緊緊把握市場的需求,積極研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和產品,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