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就要開幕了。每年的兩會都會有出現一些值得討論的熱點話題。2011年的兩會正值總結」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的關鍵節點,所以今年兩會期間關於汽車產業做大做強,如何由量變上升為質變的話題自然不會少。
汽車評論家賈新光表示,汽車工業十二五規劃的主旋律是要做強,做強的核心還是要擁有核心技術、核心競爭力,加強自主創新。目前,整車的自主創新有所進展,可以利用國外已有平台開發新產品,但是平台開發仍是弱項。汽車零部件的自主創新一直被忽視,而自主品牌零部件產業早已經被邊緣化,由於汽車零部件廠家在兩會的代表可能不多,歷年兩會聽到這方面的議論不多。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外資控制了汽車零部件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國產零部件銷售收入僅占全行業的20%-25%,擁有外資背景的汽車零部件廠商占整個行業的75%以上,在這些外資供應商中,獨資企業占55%,中外合資企業占45%,本土零部件主要應用於自主品牌汽車,市場占有率低。
在汽車電子和發動機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領域,外資市場份額高達90%,其中,汽車的電噴系統、發動機管理系統、ABS和安全氣囊、自動變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產量中,外資企業所占比例分別是100%、100%和91%、69%。
相對於整車,零部件投入的周期更長、資金門檻更高、經營風險也更大,時至今日,我國汽車零部件核心技術缺乏的困境依然明顯存在。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卻大多集中在技術含量少、利潤水平低的低端領域,價格幾乎成為了我國企業唯一的競爭手段。這樣,零部件產業逐漸成為我國汽車產業中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嚴重製約著我國汽車強國戰略的實施。
國家信息中心產業研究部副處長、高級經濟師李偉利指出,汽車汽配產業要抓住機遇,從培養汽車消費市場、推進汽車產業重組、支持企業自主創新、技術改造、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培養自主品牌、擴大出口和發展現代汽車服務業等方面推動汽車產業調整振興。
對於中國汽車零部件的發展方向,李偉利指出,「十二五」規劃提出,汽車零部件是四大發展重點之一,關鍵問題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關鍵總成技術和電子技術突破。新能源汽車將帶動電池、電機等為代表的新能源零部件發展。汽車產業集團化形成將對零部件產業帶來重組調整壓力,必須實現規模化。低附加值產品(輪胎、車輪)出口將面臨較大貿易摩擦,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