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二五」期間,汽車工業仍然面臨大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
首先是經濟總量規模繼續增大的機遇。根據「十二五」規劃綱要,今後5年,我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在明顯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年均增長 7%。按2010年價格計算,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55萬億元。55萬億元大約相當於美國2010年GDP的60%,確實上了一個新台階。
其次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溫總理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
收入增加,消費結構會發生轉變。2008年,中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2010年超過4000美元。權威部門預測:2015年中國人均GDP將超過5000美元(按55萬億元算是6000美元左右),2030年約為1.23萬美元。
發展經濟學的觀點認為,人均GDP在400-2000美元為經濟的起飛階段;2000-10000美元為加速成長階段;10000 美元以上為穩定增長階段,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意味著經濟發展開始進入加速成長階段: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進入中期加速的新成長階段,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將發生深刻轉換;社會結構變遷進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新成長階段;人民生活進入大眾消費的新成長階段。
國外交通發展史表明,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的時候,小汽車開始成為人們首選的機動化個體交通工具,人均GNP在3000-5000美元之間,大部分國家的小汽車千人擁有水平在100輛左右,隨著人均GNP的增長小汽車的擁有量呈上升趨勢。
上個世紀末,國內預測到2004年前後人均GDP會達到1000美元,國內私人汽車需求會迅速增加。但是討論汽車工業「十五」規劃時有關部門對這一需求估計極其不足,規劃中特意指出:「轎車進入家庭不太可能出現爆炸型的需求,而將是依次漸進的。」發改委認為2015年汽車需求量將是 2500萬輛,這個數量估計在2012年就會達到。
預測市場失准,不僅汽車生產企業出現生產能力緊張,加班加點,城市管理方面也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道路擁堵情況加劇,靜態交通管理滯後,許多城市管理者對私人汽車的劇增毫無思想準備,驚慌失措之下做出的反應只能是「限制」。我國汽車普及的進程剛剛開始,各地對汽車數量的迅速增加應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第三是城鎮化的機遇。溫總理報告指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城鎮化率從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不斷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
第四是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機遇。溫總理要求加快培育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國務院已經把新能源汽車列為七大戰略型新興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