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對於國內工具機行業整體來說影響不大,只是聽日本發那科北京公司說,功能配件方面有部分元器件廠在福島範圍,受到一定影響。」北京第一工具機廠總工程師劉宇凌表示。
一個月前,南京
數控工具機總經理魯昌榮稱,3月份公司還能靠庫存來保證生產,4月份日方已經明確表示不能供貨。
雖然中國工具機行業最近幾年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高端數控工具機的核心零部件大部分都依賴日本進口。
高端技術被國外掌控
南京數控工具機有限公司被譽為工具機行業著名的「十八羅漢」廠家之一,但是高端工具機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
北京第一工具機廠同樣如此。劉宇凌告訴本報,公司在中高檔
數控系統進口方面,小型機器每年從日本發那科公司進口約230套,大型機器每年從德國西門子進口50~60套。
「目前,國內中高檔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主要依賴進口。」中國工具機工具工業協會執行副理事長王黎明告訴本報,國內高檔系統自給率不到5%,約95%依賴進口,其中,從日本進口最多,約占1/3,國產中高檔數控系統加起來不到20%。
在國際市場上,中、高檔數控系統主要由以日本發那科公司、德國西門子公司為代表的少數企業所壟斷,其中發那科占一半左右。在國內市場上,主要規模生產企業有20多家,以華中數控、廣州數控、大連大森、北京凱恩帝、南京華興等5家企業為代表。
中國國產工具機目前只有30%的數控化率,與已開發國家60%~70%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存量工具機的數控化率只有10%左右。
「在行業整體高速增長的背後,我國工具機工業仍存隱憂。」天相
投資分析師張雷認為,從產品結構來看,工具機行業的增長主要靠低端普通工具機的帶動,高中檔工具機所占比例不斷減少,重型工具機市場走勢趨緩,因此行業目前的發展路徑並不健康。
從產業結構來看,數控系統、功能部件的「短板」愈加突出。高中檔數控工具機盈利水平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數控系統、功能部件依賴進口,在市場上,越是高檔產品越受掣肘,在交貨期和服務方面都不能滿足要求,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此外,雖然2010年中國工具機產品出口增長36.49%,但是出口產品中絕大部分為普通工具機和經濟型數控工具機等低附加值產品。
高檔零部件國產化難度大
高檔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的缺失,成為中國高檔數控工具機發展的最大掣肘。
「十二五」期間,工具機工具行業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推進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的產業化進程。然而,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在中國的產業化難度非常大。
「國內現在主機廠很多,但關鍵功能部件生產企業量少勢弱,在行業內隨便拉一批人,3個月內可以辦起主機廠,但即使投資20億,這些人在3個月內也辦不成功能部件廠。」王黎明說。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國內產學研結合難度較大,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是奔著項目資金去研究,一旦資金短缺就很難有進程,缺乏可持續性,而日本等國外企業基本具有明顯的研究方向和持續的目標,產學研配合較好,產業化全方位優勢能得到體現。
王黎明還稱,國內工具機行業普遍存在一個共識,即配件產品生產不受企業和政府重視,所以投資者扎堆整機生產。
據介紹,國家目前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投入,但研發和產出的成效是一個漫長過程,而社會資金投入又比較少,加上人才、技術的缺失,導致產業化規模和基礎研究都比較薄弱,在開發、基礎研究、
裝備製造等方面與國外存在很大差距。
「產業化進程需要一個長久的過程,工具機不是急功近利的行業,不能忘了基本功和基本原理。」劉宇凌說。
北京第一工具機廠和整個行業一樣缺乏均衡發展,現在的短板主要是在產品開發、市場銷售、產品製造。劉宇凌認為,公司人才結構仍不合理,高級技工和優秀銷售人才缺乏,員工逐步年輕化,但是這在工具機行業不一定是優勢,要達到30~40歲的年齡結構才比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