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車輛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車市進入平穩調整期,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
 車市 2011-07-19 11:07:26
      經歷了兩年的「井噴式」增長,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產銷增速大幅下滑,汽車市場進入平穩調整期。由於購置稅優惠政策退出,油價上漲及部分城市限行限購,國內汽車市場消費受到抑制,國內汽車企業正面臨最艱難、最緊迫的階段。專家認為,從當前情況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下一步應積極調整汽車產業結構,由過去的「金字塔形」向「梭形」轉變,促進汽車產業實力的整體躍升,加速向「汽車強國」邁進。據新華社電

  多因素促使產銷增速大幅下滑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今年前6個月國產汽車產銷增幅只有3%左右,較上年同期下滑29個百分點。今年4月,國產汽車產銷出現27個月以來首次月度負增長,5月份環比同比雙下降。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國產汽車累計產銷915.60萬輛和932.52萬輛,同比增長2.48%和3.35%。其中:乘用車產銷704.49萬輛和711.03萬輛,同比增長5.36%和5.75%。

  專家認為,一季度國內汽車銷量增速大幅回落,是政策與市場、國際與國內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整體看影響汽車產業增長的不利因素明顯增多。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專家姜軍介紹說,由於鼓勵性優惠政策全部到期取消,令車市景氣指數突然感受到了幾分涼意。

  長春市慧通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董凱表示,由於去年汽車市場火爆,提前釋放了部分消費能力,影響了今年上半年的銷售。中汽協常務副會長董揚分析認為: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燃油價格的攀升,以及部分城市治堵限購政策的實施,影響了部分消費者的購車欲望包括日本地震影響了部分日系品牌汽車的供應。

  自主品牌市場壓力加大

  吉利控股集團公關傳播部部長陳放鳴說,今年上半年我國乘用車市場增長率下降分三個階段:從去年末的37%下降到3月份的18%,主要緣於購置稅優惠等政策的退出;從18%下降到5月份的12%,一方面是部分城市限購,另一方面是因為油價上漲;從12%下降到6月份的3%,主要是因為國家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抑制了汽車市場消費活力。

  廣汽集團乘用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育林認為,北京的限購政策對全國影響也很大。與此同時,油價不斷上漲打擊了一大批消費者的購車信心,其中自主品牌汽車受影響最大。

  吉林北方汽車產業信息開發有限公司研究部主任於甜甜認為,當前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小排量汽車鼓勵政策的退出;二是以北京為代表的大城市紛紛出台限購或限行措施。三是合資自主車型的搶灘登陸,對傳統自主品牌車型顯然是很大挑戰。

  1800萬之後尋求「結構之變」?

  專家認為,當前國內汽車產業發展仍未擺脫「小、散、弱」局面,全國有27個省、區、直轄市都在生產整車,而即使是最大的前三家汽車企業,從全球市場角度看仍處於非常弱小的地位。業內專家建議,借鑑國外發展經驗,下一步應積極調整國內汽車產業結構,由過去的「金字塔形」向「梭形」轉變,促進我國汽車產業實力的整體躍升,加速向「汽車強國」邁進。

  一些專家表示,前些年,大家一直說汽車產業要拿市場換技術,結果市場被拿走了,可真正的核心技術並沒有換來。姜軍認為,國內汽車產業發展到今天,應該逐步摒棄「拿市場換技術」的老路,應該立足自主研發,重點發展自主品牌。並且希望自主品牌車型提升質量,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目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結構呈「金字塔形」,上端是進口豪華車,中端是大規模的合資品牌,大量的自主品牌處於中低端。於甜甜分析說,可從利潤分配看,卻呈現「倒金字塔形」。她說:「今後應逐漸向『梭形』結構調整,即中低端汽車占小部分,中端車占大頭,高端車也占一小部分,兩頭小中間大。」

  姜軍說,從「金字塔形」向「梭形」轉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邁進的必由之路。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車市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