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能源局公布1-10月份全社會用電量。數據顯示10月份全社會用電量379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35%。與前十月的平均增長相近。數據顯示,1-10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3895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87%。其中,第一產業用電量872億千瓦時,增長4.38%;第二產業用電量29089億千瓦時,增長12.16%;第三產業用電量4252億千瓦時,增長13.62%;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4737億千瓦時,增長10.10%。中電聯分析認為,10月份第三產業及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環比明顯減少帶動全社會用電量環比減少,輕工業用電量增速繼續明顯低於重工業增速,
製造業日均用電量規模有所回落,四大重點行業用電量繼續保持高位。數據顯示,化工、
建材、
黑色金屬冶煉、
有色金屬冶煉四大重點行業10月份用電量合計1303億千瓦時,比上月略有增加;同比增長15.5%,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為45.2%,主要是受上年同期基數影響。青海確定未來十大產業發展重點,其中
風力發電設備是其中之一。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1-10月,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3971小時,比去年同期增長60小時。其中,
水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2639小時,下降379小時;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391小時,增長214小時。中電聯統計1-10月份,全國新開工發電裝機規模比上年同期減少1322萬千瓦,其中火電新開工規模比上年同期減少1443萬千瓦,同比下降49.4%。10月底,火電在建規模比上年同期減少2122萬千瓦,同比下降24.9%。中電聯分析認為,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發電設備容量以及火電設備容量同比分別增長10.5%和9.1%,分別低於1-10月份發電量和火電發電量增速1.8和5.2個百分點,
電力裝機供應能力增長已經持續低於發電出力增長,對未來電力供需平衡造成的影響將逐步顯現出來。地區裝機容量增長情況呈現較大差異,東中部大部分省份裝機增長緩慢,明顯低於電力消費增速。火電受制於煤,水電則受制於雨水。全國水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比上年同期低379小時,是「十一五」以來同期最低水平。10月份,全國水電發電量501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5.2%,降幅比上月減少5個百分點;1-10月,全國累計水電發電量5175億千瓦時,同比下降2.2%。
用電總體平穩化工冶煉占增速大頭
1-10月份,全國跨區送電量完成142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7%,增速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10月份完成跨區送電量13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6%。總體來看,10月份,跨區線路在支援用電緊張地區的作用仍然突出,如西北支援供需緊張的華中地區電量(西北送華中)同比增長42.6%,西北送山東、四川分別完成21.6億千瓦時和10.6億千瓦時;華北送華東(陽城送江蘇)同比增長86.7%。但是,受水電出力下降的影響,華中送出電量同比下降32.8%,其中送華東下降15.4%、送南方下降29.4%;另外,東北送華北同比下降5.9%。1-10月份,南方電網「西電東送」870億千瓦時,同比下降6.8%,受來水偏枯影響,7、8、9、10月份送電量同比分別下降10.2%、23.4%、21.3%和41.5%,已經連續4個月增速為負。1-10月份,京津唐電網累計輸入電量302億千瓦時,同比下降5.0%;分別向河北、山東電網輸出電量12.6億千瓦時和183億千瓦時,同比分別增長69.3%和22.5%。從各區域的用電量增長情況來看,用電量同比增長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1.87%)的省份依次為:新疆(28.40%)、寧夏(24.64%)、內蒙古(20.88%)、江西(19.06%)、青海(18.88%)、雲南(17.47%)、海南(16.34%)、福建(16.14%)、重慶(15.79%)、甘肅(14.71%)、陝西(14.51%)、四川(13.29%)、安徽(12.62%)、貴州(12.45%)、山西(12.43%)、廣西(11.92%)。
上海電氣與龍源集團簽下3.8億風機設備採購大單
近日,龍源電力集團與上海電氣(北安)公司在哈爾濱市舉行總額3.8億元的100MW風機設備採購合同簽字儀式。按照這一合同,龍源集團將向上海電氣(北安)公司採購單機容量為2MW的風力
發電機組設備50台(套),總額達3.8億元。此次合同的簽訂,標誌著雙方合作在縱深方向取得進一步發展,推進了黑龍江省綠色能源和風機製造產業發展。
非晶合金變壓器是電網配電側常見電力設備
非晶合金變壓器是電網配電側再常見不過的電力設備,無論在城網、農網,或者路橋、隧道,抑或大型企業和居民小區等終端用戶,每年需要更新換代及新增的配電變壓器都以百萬台計數。可是有一組數據鮮為人知。在我國,配電網損耗占全網損耗的70%,是整個電網損耗的「大頭」。
而配電變壓器損耗占配電網損耗的30%-70%,是配電網損耗的主要部分。這其中,配電變壓器空載損耗又占配電變壓器總損耗的50%-80%。如果說,配電變壓器每損耗100度電,空載損耗就達80度。可見,降低配電變壓器空載損耗,是降低配電網,乃至整個電網損耗的重要途徑之一。「不只要轉變電壓,更要有效率地變。」一家大型配電變壓器廠負責人的話,反映出新型節能變壓器非晶合金變壓器面臨的巨大市場空間。據介紹,與傳統的S9型矽鋼變壓器相比,非晶合金變壓器的空載損耗可降低80%左右,同S11型相比,可降低65%左右。空載電流也下降了一半。
「我們測算過,如果採用非晶合金變壓器,購買時較傳統產品新增的費用足以與未來4-5年節省的電費相平衡。」一位生產廠商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節能降耗政策的落實,比如目前進入實質資金投入及示範工程建設階段的智能電網、財政支出力挺的新一輪農網改造等政策「暖風」,也讓電力設備行業增長可期。更為關鍵的是,由於成本下降造成的價格走低,這種節能性能較高的變壓器的市場認可度正與日俱增。據了解,目前非晶合金變壓器的價格平均為普通矽鋼變壓器的1.2-1.3倍,未來成本降低的動力主要來自非晶帶材使用實現全國產化。進口替代效應顯現、節能降耗80%、4-5年節電費用可以收回購買時新增成本……一系列優越條件,令非晶變壓器的前景更加清晰。按現有市場規模計算,市場人士預測,未來十年非晶變壓器的市場規模將達千億元。
智能電網+新一輪農網改造非晶合金變壓器市場規模望千億「從我國具備獨立生產非晶合金變壓器的能力,到實現規模量產,歷經十年漫漫長路。」目前業內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即電網的高速建設和
投資必將有力拉動輸變電設備的需求。眼下,多家廠商已將視線投向了成長性明顯的輸變電設備領域。
「既有益於公司成長、又符合節能減排要求,何樂不為。」一位從事非晶合金變壓器生產的企業代表表示。據國內生產非晶合金變壓器的龍頭企業,置信電氣公司負責人介紹,「僅一年時間,配網端就有將近40萬台變壓器需要更新,再加100萬台左右的新增量。其中,如果20%是非晶變壓器,市場空間就不小了。」在該負責人看來,未來非晶合金變壓器的主要增長點將來自於智能電網和農網改造工程的推進。「非晶的空載損耗非常低。農網、城市配電網在相當一部分時間內是處於低負載情況的(35KV以下),此時使用非晶變壓器是符合節能需求的,這已經得到各級政府、用戶的支持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