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資料顯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這一重要的成果得益於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也是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時代已接近尾聲十二五規劃正在指導著當今各種社會的活動。節能減排將是十二五規劃的重點,也是我國未來整個行業的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理念。為此,農業部對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上做出了詳細的要求。
(一)農村節能減排的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工作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要求,在保證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通過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把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作為轉變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
農村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為關鍵環節,以節肥、節藥、節水、節能和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推廣為工作重點,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目標任務。
力爭到2015年,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比2010年降低8%,氨氮排放總量比2010年降低10%;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60%,化肥利用率提高3個百分點;大力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力爭主要糧食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率達到30%;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淘汰一批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節能減排型種植制度,減少高耗能低效率的種植環節;50%以上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利用設施;農村沼氣用戶達到5500萬戶,年用沼氣216億立方米,形成年開發3400萬噸標準煤的能力;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舊農機和漁船,對鄉鎮企業進行節能改造,農村生產用能效率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