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市平桂管理區黃田鎮盧屋村是一個「陶瓷村」,製作手工陶瓷已有幾百年歷史。曾經,這裡陶瓷作坊林立,所產的陶瓷
排水管、彎管、煙囪、水缸等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及東南亞一帶,後來由於歷史原因,這個產業消失了近20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這裡的手工陶瓷業又興旺起來。如今,面對現代陶瓷產業的競爭及塑料等替代品的雙重壓力,手工作坊面臨被淘汰的危機。這門古老的手藝將何去何從?
曾經的輝煌不再
一間簡陋的工棚、幾堆瓷泥、幾樣簡單的工具、一排黑黝黝的瓷窯,構成了盧師傅的手工制陶作坊。作坊主人、年近六旬的盧師傅表示,自從分田到戶後,他就在家附近的地方搭起棚子,開始了手工陶瓷製作。當時,村里像這樣的作坊有幾十家。
傳統的手工陶瓷,生產一件產品,必須經過踩泥、漚泥、壓泥、脫胚、晾胚、上釉、裝窯、燒窯、出窯等一系列工序,大約需要一個月左右。如果遇上雨季,瓷胚晾不乾的話,一個半月都出不來產品。除了踩泥需藉助水牛外,其他的全都是純手工操作。盧師傅說,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學這門手藝,嫌這活太累太髒——「踩泥兩腿漿,脫胚兩手泥,燒窯滿臉黑」,而且掙錢少。「拿排水管來說,上世紀80年代初,一支管賣2元錢,可以買到一斤多
豬肉。而現在豬肉已漲到30元一公斤了,同樣的管才賣5元錢。」盧師傅無奈地說,「製作一支管的成本加起來將近3元錢,我和老伴每年辛辛苦苦,才掙兩萬元左右,而我的孩子去村裡的大陶瓷廠打工,每人月收入有兩三千元。」
過去,盧屋村曾經家家有陶瓷作坊,每天客商雲集,以致村口都形成了自發的集市。但那遠去的輝煌,恐怕只作為記憶存在老年人的腦海里了。
現代陶瓷企業擠占手工作坊生存空間
據村委主任劉振優介紹,盧屋村除手工陶瓷作坊外,還擁有10多家具備一定規模的陶瓷生產廠家,生產日用、衛生、
園林、建築等瓷器80多個品種,產品暢銷湖南、廣東、河南、福建、雲南等地,並出口遠銷東南亞等國家,年產值近億元,利稅近1000萬元。3000多當地農民成為產業工人,月均收入2000元左右。與紅紅火火的現代陶瓷廠相比,傳統的手工陶瓷作坊生產出的產品技術含量不高、質地粗糙,加上生產成本上升,利潤很低,生存空間已是越來越小。
距離盧師傅的作坊不到300米,是新村新鵬陶瓷廠。該廠的現代化廠房裡,是用天然氣燒制的全自動瓷窯,這邊把瓷胚放進去,從那頭出來的就是陶瓷產品了。為了
投資這條生產線,老闆花了200多萬元。那些沿襲「牛踩人捏柴火燒」傳統工藝的手工陶瓷作坊,如何與這些現代化的陶瓷生產廠家抗衡?
手工陶瓷出路在何方
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利潤空間不斷縮小、手藝傳承後繼無人,黃田鎮手工陶瓷產業是否已到了壽終正寢的地步?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麼,他們的出路在哪裡?
「隨著
經濟的發展,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就顯得越發重要。」平桂管理區黨工委書記韋升安說,手工陶瓷只有像生產藝術品那樣「精耕細作」,才是出路。他認為,手工或半手工的生產方式完全適合我國勞動力豐富、資本投入少,同時又能生產個性化強、文化含量高的陶瓷藝術類文化產品。這種生產方式,特別適用於缺乏資金但不缺乏智力的微小企業。如今,平桂管理區有意將黃田鎮的手工陶瓷行業進行保護性地開發、升級,配合賀州姑婆山、十八水、賀州溫泉、玉石林等景區的
旅遊產品開發,向高檔化、工藝化的手工陶瓷轉變。陶瓷行業可以利用這次產業升級的好時機,調整思路,從強調量的生產,到強調質的轉變。或許,這就是黃田鎮手工陶瓷產業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