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零售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2014年中國百貨業發展現狀分析
 百貨 2014-07-11 10:07:37

  「百貨大樓」曾是中國各城市的地標建築,樓內琳琅滿目的產品和熱鬧的場景是幾代中國人難以抹去的記憶。天津百貨大樓的前身是始建於1926 年的中原百貨,而就在距離百貨大樓不遠的地方,1928年開業的天津勸業場是當時華北地區最大的百 貨 商 場 , 有句 叫「不到勸業場,妄來天津衛。」

  今年70多歲的天津市民王老先生仍然記得,兒時每當父親帶自己逛勸業場時都會感到無上光榮。建國後的計劃經濟時代,勸業場如同各地的百貨大樓一樣,是民需商品的主要供應地。到了改革開放後,百貨行業遭遇了來自市場經濟的第一輪整合。

  出生於1988年的山西大同市民郝先生對百貨大樓的記憶很簡單,「記憶中,國營百貨大樓的售貨阿姨牛氣十足,而那時新建的百貨商店的售貨員則比較和藹,」郝先生說,後來那家國營百貨公司不知所蹤,百貨大樓的舊址則變成了市博物館。

  國際知名商業地產服務和投資公司世邦魏理仕8日發布《演變中的中國零售業格局系列報告之二———百貨商店的發展趨勢》,指出中國百貨行業外有國內經濟增長減速、社會零售總額增長放緩以及網絡購物興起的困境,內有相較購物中心自營能力不足、千店一面同質化競爭嚴重問題,深處「內憂外患」之中。

  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前兩個月,中國百貨業銷售同比增長3 .2%,同比下滑4 .8個百分點,比2012年和2011年同期更是大幅下滑5.7個百分點和15.3個百分點。

  而與此相對的是網購的日趨火爆。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統計顯示,2013年網絡購物市場交易金額達到了1 .85萬億元,較2012年增長40 .9%。天津市麥購休閒廣場副經理李一川對連續兩年的「雙十一」電商大戰記憶猶新,他表示,在電商的衝擊之下,「雙十一」當天,實體店進店人數明顯減少。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百貨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盈利預測報告》了解, 在社會商品極為豐富的今天,百貨業面臨的已不僅僅是市場經濟帶來的服務理念的變化,作為單一零售渠道,這個行業本身越來越難以滿足消費者購物需求的多樣化。

  越來越多的百貨商店淪為網購的「試衣間」,銷售模式過於單一也引發了不少知名品牌和產品紛紛撤出傳統百貨商場。儘管勸業場現在也有耐克、阿迪等知名品牌,但不少顧客表示,這裡的款式相較一些大型購物中心而言還是少很多。經常逛街的天津市民曹小姐表示,與產品款式相對老舊的各種百貨商場相比,品種齊全,能吃飯、看電影的大悅城更吸引她。

  南開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教授白雪潔說,購物中心對於傳統百貨是一種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在社會需求仍顯不足的情況下,百貨商場會面臨較大的衝擊。

  「購物中心的出現,對於百貨商場有較大的影響。」天津市百貨大樓副總經理成偉說,「儘管社會購買力在不斷擴大,但百貨商場營銷增長速度尚顯過慢。」

  與此同時,傳統百貨商場之間的同質化競爭也加劇了行業的下滑。李一川表示,目前百貨商場不管是什麼樣的經營模式,商場內部結構、經營內容都相差不大。以天津濱江道為例,5、6個相同經營模式、相似體量的百貨商場都採取相似的促銷手段,很難吸引消費者。

  在內外交困中,近年來傳統百貨變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消費市場仍有龐大的發展空間,百貨公司想要走出當前困境,當務之急是增強和重塑百貨的核心競爭力。」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中國區主管、執行董事陳仲偉建議說,「百貨公司可以從門店網絡拓展、商業模式優化和新技術應用這三方面入手。」

  事實上,中國的百貨行業已經開始向轉型邁進。不少傳統百貨商場通過擴容改造、引入時尚品牌旗艦店、增加商場體驗性元素等手段來營造一種類似於購物中心的消費體驗,此外,一些百貨企業也開始採取自行開發或購置現有項目的方式,提升自持物業的比重,降低租金上漲幅度和物業租賃風險。

  南開大學工程管理碩士中心副主任石鑒說,「對於任何企業來說,電子商務都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百貨商場可以通過介入電子商務的方式,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營銷。」

  2012年以來,北京的大型百貨都相繼上線了自己的電子商務平台,越來越多的百貨商場在「觸電」中找尋著失落的榮耀。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百貨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