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去世的「布鞋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李小文留下豐碩的遙感技術研究成果。在搜尋亞航、馬航失聯飛機的聯合行動中,有關國家動用了衛星遙感技術,試圖從海洋垃圾中分辨出飛機殘骸碎片。而最先發現敘利亞危機內戰最激烈城市的人,不是當地媒體記者,而是遠在八千公里之外中國武漢大學的兩位學者。
以上這一連串新聞元素的疊加,將曾披著軍事化神秘面紗的遙感技術由幕後推到台前。在北京創業大廈的13層樓上,聚集著十多家與遙感產業相關的企業,形成了以中國科學院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依託的遙感產業技術聯盟,更讓人們觸摸到曾遙不可及的遙感產業。
遙感技術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探測技術,是根據電磁波理論,應用各種傳感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或反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收集、處理、成像,從而對陸地、海洋、大氣、探測識別環境的一種綜合技術。
自從1960年4月美國TIROS-1氣象衛星發射至今,遙感技術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國外早已產業化,形成了一條集數據挖掘、軟體開發和服務提供的商業鏈條。例如快鳥(Quickbird)、視界(WorldView)、伊科諾斯(IKONOS)、地球眼(GeoEye)等都是商業企業投資研製並運營的遙感衛星。華爾街的基金經理們已在用遙感衛星監視沃爾瑪、麥當勞[微博]等大型百貨超市和連鎖餐廳外停車場的車流變化,從而比競爭對手們更早知道有用的商業信息。
與國外相比,我國遙感產業還是襁褓中的孩子。一個尷尬的事實是,去年全球遙感產業市場規模約為300億美元,我國還沒有獲得相應的市場份額。尤其我國遙感民用化起步晚,技術相對落後。一直以來,地球空間信息服務被稱為3S產業,即地理信息系統(GIS)、衛星導航定位(GPS)和遙感(RS)這「三駕馬車」。在我國,遙感馬車遠不及其他兩輛馬車跑得快,且主要應用局限在公共事業部門和科研機構,遙感數據利用率、共享率和商業化水平較低。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3年標準型壓力傳感器行業國內外渠道市場發展(投資)比較分析報告》顯示,遙感技術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傳感器功能上。國外傳感器的解析度已達0.5m,而我國傳感器解析度直到去年8月高分二號上天才達到1m。另外,我國遙感技術過度軍事化包裝也影響了遙感產業的發展。我國研究遙感的單位雖然很多,但由於缺乏統一管理,各自為戰,相互封鎖,缺少互動共享、協調合作,導致低起點研究、重複研究,且模仿多、原創少,不僅浪費資金,還遲誤了研發和應用時間。
此外,高價服務也直接影響遙感的市場化。阻礙個人享受遙感服務的壁壘是價格因素,動輒每景千元以上的遙感衛星圖價格讓客戶咋舌。來自中國遙感數據網的資料顯示,低解析度的遙感衛星圖每景的價格上千元,而1米高解析度的遙感衛星圖每景的價格高達數萬。這樣昂貴的價位使龐大的民用市場潛力難以發揮。
但我國遙感產業的後發優勢也不可小覷。去年9月在西安舉辦的第19屆中國遙感大會傳出信息,未來遙感產業規模將突破萬億。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表示,未來十年我國將建成天、空、地一體化遙感應用服務體系。中國航空航天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保華透露,為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中國還將發射約120顆遙感、通信、導航等應用衛星。
我國衛星遙感應用已初步具備了產業化潛力,形成了氣象、資源、海洋、環境減災等多個譜系,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也穩步推進。有專家預測,6年後,中國或可在國際遙感市場中分得三分之一的份額。
這一樂觀預測是建築在國家政策層面的開放上的。去年11月,國務院正式對外公布《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其中第24條決定,「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民用遙感衛星數據政策,加強政府採購服務,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建設。」這一政策明確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空間遙感領域,而且放開的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著實讓民營企業家們心動。
目前,航空航天遙感正朝多傳感器、多平台、多角度,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高時相解析度、高輻射解析度方向發展。對地觀測系統逐步小型化,衛星組網和全天時、全天候觀測成為主要發展方向。對此,行將編制的國家「十三五」規劃應有一批重大遙感科研項目,組織專家奮力攻關,以縮小與國外遙感技術的差距。
還有,遙感產業技術聯盟要挑大樑,整合各類遙感資源,打造一站式遙感服務平台,建設網際網路遙感產業生態圈,以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去年9月,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和廣東中科遙感聯合打造的遙感集市正式上線。這是遙感信息服務領域類似於阿里巴巴[微博]的電子商務平台。遙感集市將數據提供商、軟體開發商和服務提供商「拉扯」到一塊,一副面孔對外,避免了各自為戰、互為壁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