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中成藥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我國中藥飲片2016年產業布局:企業產業鏈橫向併購
 中藥飲片 2016-06-23 15:09:43

  日前,國家衛計委與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文,督促各省按照《關於控制公立醫院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若干意見》(國衛體改發〔2015〕89號,下稱89號文)的有關要求,儘快確定公立醫院醫療費用增長幅度,提出將控費目標逐級分解到各地市(縣市)和公立醫院;力爭到2017年底,全國醫療費用增長幅度降到10%以下。

  「結合89號文提到的『到2017年試點城市公立醫院藥占比(不含中藥飲片)總體下降到30%左右』考慮,中藥飲片行業或迎來『騰籠』機會。」廣東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表示。

  被優待的中醫藥

  細讀2015年下發的89號文會發現,這份以控費為核心的文件,對中醫藥「網開一面」。除了把中藥飲片從藥占比中剔除外,還提出「在規範日間手術和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納入醫保支付的日間手術和醫療機構中藥製劑、針灸、治療性推拿等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範圍。」

  當然,對中藥飲片的「放鬆」只是相對的。89號文強調要對中藥飲片合理用藥有所規範,要加強中藥飲片合理應用監管,並建立中藥飲片處方專項點評制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今年5月印發的《全國醫療機構中藥飲片管理專項檢查方案》也重申醫療機構要嚴格執行中藥飲片加價率控制在25%以內的政策規定。

  其實,近年國家層面一直在強調堅持中西醫並重,充分發揮中醫藥的作用,並出台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 (2016-2030年)》等一系列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文件,提出將中醫藥納入健康服務體系建設中,大力推動中醫藥的繼承、應用和創新。據方正證券研究人士分析,中醫藥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一部分將會持續受到政策支持。

  2016-2021年中藥飲片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顯示從數據上看,中醫藥服務突破了過去僅限於中醫院的局限。據悉,目前全國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中,設有中醫臨床科室的有3896個,較「十一五」末增長了5.1%,占綜合醫院總數的82.2%;床位數共66889張,增長了38.4%;中醫臨床科室門急診人次10114.9萬,出院人數178.7萬人,分別增長了25%和58.3%。全國婦幼健康服務機構中,設有中醫臨床科室的占總數的36.5%,設有中醫病床的占17.5%,中醫臨床科室門急診人次732.1萬,年出院人次31.9萬人。

  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早前召開的2016年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經驗交流視頻會議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力爭到2020年,所有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均設置中醫科室。

我國中藥飲片2016年產業布局:企業產業鏈橫向併購

  產業鏈整合機會

  開展中醫藥項目的醫療機構增多,無疑將帶動上游中藥產業擴容,緊密對接中醫藥房的中藥飲片尤其突出。

  儘管中藥飲片由於不取消25%的加成率、沒有醫保控費的壓力,但隨著新版GMP認證、高強度飛檢等監管的加強,行業壁壘提升,市場出現重塑機會。事實上,近年主管部門出台多項政策鼓勵中藥企業進行優勢資源整合、建設現代中藥產業種植、製造和物流基地。而康美藥業、香雪製藥等產業龍頭也已做好中藥全產業鏈相關戰略部署,並在不斷推進。

  以康美藥業為例,該企業的智慧藥房已在廣州、深圳建立了城市中央藥房,已與80餘家醫療機構完成系統對接並正式運營。後續將陸續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區大力推進。廣東省中醫院黨委副書記胡延濱表示,啟用智慧藥房後, 患者大大縮短排隊等候的時間,減少了在醫院交叉感染的風險;而醫院也有效地降低了醫院患者滯留率,改善了當前人滿為患的情況,減少了大量藥品儲存損耗。

  「自2015年6月正式運行以來,已累計服務30萬用戶,累計服務80萬人次,日處理處方量上萬張。」康美藥業副總經理李建華在智慧藥房項目上線一周年公布上述數據,但其實,智慧藥房給這家傳統中藥飲片龍頭企業帶來的遠不止這些。日前康美藥業披露的與雲南省政府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中,就包括支持企業利用自身成熟經驗,在雲南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試點 「網際網路+醫療」項目——囊括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平台、智慧藥房。銀河證券分析人士指出,對康美藥業來說,智慧藥房更像是一個銷售渠道,整個模式目前的變現點在於增加公司中藥飲片的市場份額,而其他公司很難實現中藥飲片的全產品覆蓋,利潤相對較小。智慧藥房能有效地提升康美藥業中藥飲片業務的市場份額,並與公司當下所進行的以及未來即將布局的多項業務有機結合,形成協同效應。

  不難想見,未來隨著中藥飲片行業質量管理全面規範化、新版GMP認證落地,目前行業高度分散的現狀將會改變,企業產業鏈橫向和縱向併購將持續活躍,多家上市公司在中藥飲片行業跑馬圈地仍將繼續上演。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中藥飲片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