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區以及山東、河南等地12月16日至21日期間出現一次大範圍區域性重污染過程,北京市於12月16日20時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入冬以來,空氣污染警報不斷,應急措施越來越嚴格、越來越密集,社會上除了積極支持的聲音,還存在一些質疑和反對的聲音。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不能迴避矛盾,但是有些人耐性越來越小、情緒越來越悲。筆者認為,大氣污染防治需要正確且堅定的立場,對一些思想應加以警惕。
搖擺的懷疑論。國務院提出向霧霾等污染宣戰,消除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但現實中仍存在一些懷疑論者,立場搖擺不定,到了「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關鍵時刻會猶豫、退縮。比如,某省測算,2014年全省化解過剩產能、治理大氣污染影響全年經濟增長約1.75個百分點,影響工業增速約3個百分點。對此,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並不認同,認定其測算方法不合理。說到底,懷疑論者懷疑的其實是國務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力度和決心。
盲目的批評主義。一些人指責政府採取的應急措施沒有法律依據,批評政府行為草率任性。事實上,很多應急措施是有法律依據的。如,《突發事件應對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發生突發事件,政府可以採取應急處置措施,包括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關設備、設施,關閉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中止人員密集的活動或者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採取其他保護措施。《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九十六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依據重污染天氣的預警等級,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根據應急需要可以採取責令有關企業停產或者限產、限制部分機動車行駛、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停止工地土石方作業和建築物拆除施工、停止露天燒烤、停止幼兒園和學校組織的戶外活動、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等應急措施。所以說,重污染天政府要求停產限產、減排限號不是違法亂政行為,完全是有法可依、依法行政。當然,重污染天氣下,哪些該限、哪些該停,這些法律並沒有明確,需要科學決策,凝聚最大共識。也許這個過程不夠透明,但是污染不等人,揪住應急措施不夠完善不放,會影響污染應急工作的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法》也明確,應急響應結束後,人民政府應當及時開展應急預案實施情況的評估,適時修改完善應急預案。
悲觀的環保虛無主義。看到反覆出現的霧霾天氣,有些人的悲觀主義情緒演變成虛無主義情結,在大氣污染攻堅戰中既沒有獻計獻策,更沒有身體力行。否定重污染天應急應對措施,片面強調啟動霧霾應急響應會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豈不知,霧霾已經對生產生活和公眾健康造成了巨大影響。一些人搞不清人類活動和霧霾哪個在前哪個在後、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實際上,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大氣環境質量上已經有局地性、階段性的改善,只要堅持不懈,必然打贏這場惡戰。
浮躁的好大喜功思想。一些人對於大氣污染防治的嚴峻性、複雜性、長期性估計不足,話說得大,承諾隨便下。殊不知解決問題才能取信於民,解決問題靠的是腳踏實地、真抓實幹。霧霾問題並非中國獨有,英國倫敦、德國魯爾、日本東京、美國洛杉磯霧霾治理付出了幾十年的時間和巨大的代價,空氣品質才得到根本性改善。在真正的拐點到來之前,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只是暫時性、局部性的。一年有改善、三年大變樣的話不可隨意說,焦躁的心態和浮誇的作風對於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有害無益。
冷漠的無立場主義。一些人處於空氣環境質量較好地區,對環境問題不關心、不在乎,作為看客沾沾自喜,甚至冷嘲熱諷。可是,沒有霧霾問題,可能會有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自己生活的地區沒有霧霾,親人、朋友卻未必能夠倖免。覆巢之下無完卵,環境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哪裡又有真正置身事外、冷靜旁觀的看客?這類人看似與人無爭、與人無害,實際卻是上不能領會中央精神,下不願身體力行。冷漠,對這項事業就是一種傷害。
具有這五類思想的人一定是極少數,但是負面影響卻不小。歷史總是在左右搖擺過程中尋求平衡點,不斷前進和發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也是一樣,出現不同聲音並不可怕。當前正處於大氣污染防治戰役的相持階段,最需要的是耐力和毅力,最可貴的是樂觀和勇氣,尤其是環保人,更要多一份執著與堅韌。在此,筆者呼籲大家,不妨思想多一些理性,心態多幾分寬容,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需要眾志成城、群策群力。
2016-2021年中國大氣污染防治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從區域環境整體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防治大氣污染的技術措施和對策,充分考慮區域的環境特徵,對影響大氣質量的多種因素進行綜合系統分析,得出最優的控制技術方案和工程措施,並加以實施,以期達到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控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