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商貿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2016年實體流通業分析:發展呈現「三大」特點
 商貿 2017-01-19 10:32:04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改革實施的第一年,宏觀經濟增長面臨的巨大下行壓力傳導到流通產業,整個行業的增長也面臨較大挑戰。隨著中國消費結構步伐加快,雖然消費增速現下降走勢,但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仍然居全球第六的高位,消費者對品質消費、品牌消費、品位消費的需求不斷上升,消費結構升級對流通企業的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競爭激烈的2016年,流通產業承受著巨大的增長壓力,創新步伐決定了生存空間,保守與創新、內資與外資、大業態與小業態、重資產與輕資產分化的態勢進一步加劇,內外貿融合、線上線下融合、區域融合趨勢更加明顯。

  一、行業承壓

  (一)行業增長整體面臨挑戰

  各種業態都面臨增長壓力。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529971.2億元,同比增長6.7%;2016年第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00559.5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10.4%,年度增速仍然延續下行趨勢。在外部增長加力下,百貨店、購物中心、超市等都面臨者巨大挑戰。無論是全國性的還是區域性的,無論是連鎖百強還是百強之外的,無論是具有政府扶持與資金支持的國企,還是號稱擁有先進零售管理技術的外企,關店都在進行時,說明行業整體壓力都在加大。根據商業聯合會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累計同比下降3.2%,增速與上年同期相比回落3.8個百分點。根據中國聯商網統計,2016年上半年我國122家零售業上市公司中,營收下降的公司有68家,營收下降56%,比2015年的47%提高了9個百分點;淨利潤下降的公司有79家,淨利潤下降65%;營收與淨利潤幅度從2015年的33%提升到49%,虧損達17%,比2015年提升到2個百分點。

2016年實體流通業分析:發展呈現「三大」特點

  (二)百貨與購物中心虧損小於預期

  長期處於低迷狀態的百貨業增長態勢好於預期。在122家上市的零售企業中,僅有8家百貨企業虧損,虧損率為14%,小於平均虧損率,8家虧損企業虧損總額6.47億元,平均每家公司虧損0.8億元。另外56家購物中心公司實現營收2622.78億元,淨利潤總額91.85億元,淨利潤率3.50%,高於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表明,儘管百貨、購物中心行業的上市公司的業績在不斷下滑,但實際情況好於預期。這與百貨企業千方百計轉型、購物中心增加服務業態具有很強的關聯性。

  (三)超市業態盈利能力下行

  由於超市業態以生鮮為招徠品類,大規模吸引客流,再以百貨類為提升利潤率品類,通過交叉銷售,實現盈利。過去5年,電子商務發展較快,快速掠奪百貨企業的市場份額,超市業態尚可倖免。但2016年,超市業態卻淪為虧損的重災區。13家超市業態上市公司實現營收1413.7億元,淨利潤23.85億元,淨利潤率僅為1.68%,比122家零售上市公司利潤平均水平低0.72個百分點。曾經是零售主力業態的超市、大型綜合超市的盈利能力越來越退化。這與超市現有的品類結構密切相關,百貨類商品占比越高的超市,經營業績受到的負面影響越大。

  二、分化明顯

  (一)保守與創新的分化

  行動遲緩的實體流通企業延續關店潮。無論是百貨、超市、專賣店,還是世界500強或是本土新生力量,只要停止創新,就意味著失去市場,關店難以倖免。2016年上半年,在單體百貨、購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業態中,22家公司共關閉了41家店鋪。其中,百貨與購物中心15家,大型超市26家,歇業店鋪的營業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被關店鋪持續經營時間平均為6.84年,其中,百貨與購物中心為8.67年,大型超市為5.96年。競爭最為激烈的一二線城市關店數量占全國關店總量的80%。

  以聯營扣點為主要盈利模式的百貨和購物中心首當其衝。截至去年,來自馬來西亞的零售企業百盛已在中國關閉13家店,2016年在中國關閉5店,目前在中國33個城市擁有58家分店。中日合資零售企業華堂,曾經是中國時尚百貨的標杆,2015年已關5店,已退出上海及武漢市場;2016又關一家,目前門店只剩下7家左右。英國著名的百貨企業馬莎百貨已宣布,由於業績下滑和經營虧損,將關閉中國大陸全部10家實體店鋪。創新步伐放緩直接導致經營早衰。NOVO百貨曾經以買手制賺足人氣。但在以聯營為百貨主要模式的內地,NOVO也逐漸放棄早年的立足之本,走上了關店之路。

  創新步伐較快的流通企業逆勢擴張。在零售業哀鴻遍野、頻頻關店的情況下,仍有一些創新品牌和創新企業逆勢崛起,取得較好的業績。其中,名創優品以其較高的性價比、時尚的設計風格,在國內外遍地開花。從2013年9月24日廣州的第1家店到目前不到3年的時間,開店數量高達1400多家,並以每月80~100家的速度全面擴張,預計今年營業收入將達100億元。今年商業地產最熱門的是蘇州新光天地、蘇州誠品及大悅城系列,玩的就是文化、創新、體驗及情懷,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二)內資與外資的分化

  內資零售企業通過創新激發增長動力。2016年,永輝超市一方面通過縮小合算單位、擴展業務半徑,去庫存等方式創新經營模式,另一方面開展了第二業務集群的運作,共運營(含改標)Bravo門店82家,會員店21家,堅持精品路線,加工業態和食品用品業態結合,培育消費市場。2016年上半年永輝超市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17.68%,淨利潤同比增長27.19%;上半年新開門店24家,新簽約門店40家。

  曾經輝煌的外資零售大鱷風光不再。本土超市不斷崛起,市場分流嚴重,加之電商的衝擊,外資超市今不如昔。2016年沃爾瑪在中國關閉了11家門店,且是三四線城市門店。2015年家樂福在華關店超過15家,2016又關閉了3家門店。中國香港的零售企業百佳超市在內地市場三進三出,2016年又關閉了7家超市。享有「外資百貨第一店」美譽的馬來西亞最大百貨公司百盛集團,自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一直是中國高端百貨的引領者。2016年前6個月,百盛營業額同比下滑5.63%,虧損1.24億元。中日合資零售企業華堂,曾經是中國時尚百貨的標杆,2015年已關5店,2016又關一家。英國著名的百貨企業馬莎百貨,2016年關閉中國大陸全部實體店鋪。

  (三)重資產與輕資產的分化

  地產模式的購物中心走向衰落。目前國內商業地產運營水平普遍不高,商業項目擴張重量不重質。目前,中國有購物中心近4000家,是美國的3倍之多。以萬達集團為代表的購物中心,原有的重資產導致企業盈利困難,正在逐步調整重資產模式。例如萬達集團去百貨業態,已經關閉了40多家萬達百貨,世茂、王府井等先後加入了由「百貨業態」向「購物中心業態」轉型的大軍,但卻重點增加餐飲、兒童體驗等業態。「去地產化」的轉型目的,甩掉虧本或盈利能力不足的短板百貨業態,增加體驗性業態的比例。

  輕資產的購物中心脫穎而出。目前國內各大商業地產企業正在嘗試或踐行輕資產模式。一是以運營商為核心的輸出管理模式。例如,萬達探索的輕資產計劃,以後建設的萬達廣場,全部資金由其他投資人出資,萬達只負責選址、設計、建造、招商和管理等,所產生的租金收益萬達與投資方按一定比例分成。在2016年計劃開業的50個萬達廣場中,其中超過20個是輕資產項目。二是以資產證券化為手段的盤活存量資產模式。例如,大悅城地產的「大資管」戰略、銀泰的「類REITs」產品等都是要擺脫重資產,走向輕資產模式。

  三、融合加速

  (一)內外貿融合

  市場採購性貿易方式試點進一步擴容。自從2011年3月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獲批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以來,著眼於「充分發揮義烏市場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獨特作用」,在國際貿易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先試,在確立市場採購新型貿易方式、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和金融服務能力、推動內外貿及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建設貿易和口岸平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使內外貿真正融為一體,為國內流通企業出口開闢了新的貿易通道。2016年,商務部等八部委批准,將市場採購貿易試點範圍擴大至江蘇常熟服裝城、廣州花都皮革皮具市場、山東臨沂商城工程物資市場、武漢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河北白溝箱包市場。

  市場採購型貿易方式集內外貿於一體。市場採購貿易作為一種新型貿易方式,不同於現有的一般貿易、加工貿易、轉口貿易和邊境貿易,是指由符合條件的經營者在經國家商務主管部門認定的市場集聚區內採購的、單票報關單商品貨值15萬(含15萬)美元以下、並在採購地辦理出口商品通關手續的貿易方式,通過享受國家支持的主體准入、出口通關、免稅模式、外匯管理等一系列獨有的改革政策,極大地提高了對外貿易的便利化程度。市場採購型貿易方式的准入門檻更低,凡在試點市場內的商戶、貿易公司經備案都可以參與試點;通關出口更快,「市場採購」的海關監管稅號1039,允許組櫃拼箱,實行簡化歸類申報,對超過10種以上商品的單只貨櫃,報關單只需要列1票商品;稅收政策更優,實施增值稅免徵不退政策;外匯管理更活,允許開立經常項目外匯帳戶,支持跨境人民幣結算。市場採購型貿易方式使國內流通企業的國際交流更加頻繁,大大增強其地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增加商品在國外市場的份額,從而使市場的發展空間更加開闊、國際國內兩條腿更加平衡、國際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二)線上線下融合

  電商企業繼續與線下企業合作。自去年阿里53.7億港元控股銀泰、283億港元戰略投資蘇寧,京東43億人民幣入股永輝超市以後。2016年,電商企業通過自建或收購O2O資產向線下擴軍,電商和傳統零售融合愈加明顯,無論是「6·18」、還是「雙十一」,傳統零售企業都加入其中,實體商業充分藉助網際網路轉變經營模式。2016年,京東與沃爾瑪宣布在華達成深度戰略合作,京東向沃爾瑪發行近1.45億股A類普通股,約為京東已發行總股本數的5%。京東獲得1號店第三方平台1號商城的主要資產,包括「1號店」的品牌、網站、APP。

  實體流通企業千方百計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模式。儘管實體流通企業的全渠道尚沒有真正的成功案例,但實體流通企業對全渠道的探索卻是孜孜不倦,這兩年甚至有加強的趨勢,各類傳統流通企業為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變化努力轉型。實體流通企業一方面利用虛擬貨架,要求品牌商提供線下會員的同步狂歡,提供傳統電商能提供的銷量需求和庫存變現需求;另一方面利用打造自身的移動O2O平台,實現顧客與渠道的互動。2016年,大商集團換帥,選擇純電商人才出任總裁,表明大商集團已經將電商業務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大商集團旗下的天狗網重點在移動CRM(精準營銷)和現場試衣社交上發力,跨境頻道也將繼續擴大海外對接和倉庫建設,為會員提供增值服務。萬達旗下電商企業的飛凡公司開放合作項目,拓展註冊會員數。大悅城在2016年升級了大數據系統,企業一方面可基於數據分析結果實現精準拓客,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優化服務內容,構築O2O生態。廣百集團則率先推動線上線下融合體驗、線上消費的跨境購電子商務落地,成為首個連開6家跨境購體驗店的實體零售企業。

  (三)區域融合

  大城市批發市場外遷成為常態。2016年,不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和市場業態布局規劃的商品交易市場、設施陳舊業態落後、配套服務設施不齊全、存在安全隱患的商品交易市場;對區域交通和居民生活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存在安全隱患且群眾反映強烈的商品交易市場,成為大型城市外遷的對象。北京動物園13個批發市場年底全部完成疏解。2016年6月底前,深圳關閉全市僅存的唯一的生豬批發市場,並且今後全市不再新設生豬批發市場。2016年漢正街搬遷了70%的商戶,2017年底基本整體搬遷完畢。2015年,鄭州中心城區177家批發市場外遷進入收官階段。2016年,又有80家批發市場要在3年內實現外遷和轉型。

  周邊城市成為批發市場轉移承接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疏解北京非首都職能外遷,河北省成為批發市場外遷的主要承接地。根據《河北省建設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規劃(2016~2020年)》,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務,河北省相關區域競相開出優越的招商條件,依託北京的高速和城際鐵路,讓京津大型倉儲、城市配送功能向河北環首都地區疏解。《規劃》明確,在建設京津大型商貿承接地方面,要依託石家莊國際貿易城、世界商谷·廊坊國際商貿城、白溝新城、固安國際貿易城等大型商貿綜合體,帶動周邊中小商貿企業網絡化發展,打造承接大型京津商貿中心轉移的局部優勢。同時,河北也將加快搭建京津冀商貿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支持商貿物流企業與生產、批發企業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河北省將構建京津1小時商貿物流圈,打造一個「環首都商貿物流聚集帶」。這個「聚集帶」囊括大型商貿項目、批發市場、生鮮物流配送、商貿物流融合體系等多個領域。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商貿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