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用無人機發展起步較晚,起初主要是依靠國家資助,一些科研院所、高校進行農用無人機的研究,但我國已日益重視農用無人機的發展及研究。下面是我國農用無人機發展前景分析: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已有3000多台農用無人機投入農業生產,飛控手的人數已超過2500人,相關產業的生產企業有400多家,加之農用無人機的各種作業優勢,我國農用無人機發展前景良好。但我國農用無人機發展過程中也有技術不成熟、存在安全隱患、市場需求難以契合、操作人員相對缺乏、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相信經過各方的協調統籌和共同努力,21世紀必然是農用無人機市場的春天。
農用無人機發展前景1 植保作業
傳統的手工、機械式植保作業不僅效率低下、耗時費工,還不能保障較好的作業效果,並且存在著一定的安全問題和安全隱患。農用植保無人機的作業能適應多種地形環境,作業效果優於地面機械和人工作業。當氣候、地形變化時,無人機能代替地面機械進行農事生產,對農作物開展施藥施肥,保證農作物長勢,並有效提高其品質。無人機工作時產生的向下氣流,能提高霧流對作物的穿透性,保證正反葉面均能著肥著藥,還具有殺除作物生長環境中的病菌和害蟲的效果,為作物提高良好的生長環境。
農用植保無人機的飛行作業速度一般為 3 ~ 6m/s,飛行過程中還能保持與作物 1 ~ 2m 的固定高度,規模作業時能保證 5.3 ~ 6.7hm2/ h 的效率,效率時常規噴灑的數十倍。農用無人機的作業不受耕作模式及區域的限制,自動飛控導航作業能有效保證操作人員的安全,並改善了植保機械和人工作業進地難、效果差等不足。
農用無人機發展前景2 林業監測無人機
通過搭載高解析度監測、攝像設備,可以解決勘察人員不足、效果差、效率低等問題,有助於林區管理人員精確掌握林區的森林現狀。其巡查系統可以對異常、病變、枯死的林木精準定位,通過採集有效的影像資料,可以實施森林資源調查和荒漠化監測、森林病害蟲監測及其防治、森林火災監測和動態管理、火災救援及人工降雨等工作,最終為林業的時查時管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
農用無人機發展前景3 作物授粉
傳統的雜交稻制種人工牽繩授粉、人工輔助授粉,每個勞力每天可授粉 0.2 ~ 0.33hm2,花粉傳播距離近,勞動強度大; 而電池動力無人直升機輔助授粉每天的有效授粉時間約 30min,授粉 2 ~ 3 次,可完成約 4hm2制種的授粉作業,異交結實率可達 45.1% ,產量為 193.2kg /0.067 hm2; 油動力無人直升機輔助授粉每天有效授粉時間約 30min,授粉 2 ~ 3 次,可完成約 4hm2授粉作業,異交結實率可達 47.2% ,產量為181.7kg /0.067hm2。相比人工授粉而言,無人機輔助授粉能大大降低勞動強度,節約人工成本,並保證授粉的效率和質量。
農用無人機發展前景4 牧群定位無人機
應用於牧群定位,可在牧區上空驅趕牧群,控制它們的移動方向,並找到脫離群體的個體,還能讓各個分散的牧群集中到一個地方。通過裝載傳感器和攝相機,無人機還可以統計牛羊的數量,藉助熱力感應器檢測動物的身體狀況,而不需牧羊人親自出馬進行勘察。
分析農用無人機發展前景,農用無人機的生產應用在國內還處於起步階段,產品主要從美國、德國等國家進口,不僅成本高,售後也存在一定的難題。河南省已將農業機械中用於植保的農用航空器列入 2015 - 2017 年農機購置補貼機具類型,對於不同生產企業、不同型號及不同配置參數的農用航空器,均有與其相對應的省級補貼額度,且最高補貼額度為 8.33 萬元。隨著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精準農業技術革命的不斷發展,採用農用無人機進行農業生產作業已成為我國農業的發展趨勢。據相關行業的專家預測,到 2020 年農用無人機在我國的市場需求量將增至 1 萬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