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金融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中國基金業現狀
 基金 2018-08-02 10:30:49

  2018年1月末全市場發行公募基金數量累計達4906隻,資產淨值達12萬億,同比增長近45%。公募基金對外面臨著銀行、券商資管、信託、保險、私募等多個資管主體的競爭,對內,公募基金准入門檻放低導致牌照紅利消失。以下對中國基金業現狀分析。

中國基金業現狀

  中國基金業現狀分析,截至2017年底,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達到22446家,2018-2023年中國基金會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表明,已備案私募基金實繳規模達到11.1萬億元,過去三年年化增長率分別為64.4%和95.3%。

  2017年私募基金數量和規模分別同比增長42.8%、40.7%

中國基金業現狀

  中國基金業與國外同行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國基金業的發展現狀,目前我國基金帳戶在銀行帳戶的滲透率僅為3%-4%,家庭滲透率為3%,遠遠不及美國的33%和51%。我國基金業的發展現狀,從基金規模上看,美國共同基金的規模大約為8.9萬億美元,是中國的100多倍;而國際大型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規模一般超過2000億關元.約是中四最大基金公司的16倍。從產品範圍上看,中國基金目前只涉及境內股票和債券產品,而國外基金則涉足跨國市場,涉及所有的期貨、外匯、黃金、商品、信貸、風險投資等多個鎖城。現從四大階段來分析中國基金業現狀。

  1、起步階段(1991年~1997年)

  1991年10月,在中國證券市場剛剛起步時,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和深圳南山風險區政府分別批准成立了「武漢證券投資基金」和「深圳南山風險投資基金」,這成為了中國第一批投資基金。與此同時,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以此為標誌,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深入到了產權制度層面,它的主流是以股份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公司制度建設。中國基金業現狀分析,這一階段的投資對象主要以國有企業為主,海外基金大多與中國各部委合作。但由於當時對具體市場經濟體制還沒有理順,行政干預依然較為嚴重,這造成投資機構很難找到好的項目,而且當時也很少有海外上市的概念,同時由於政策的限制,很多投資在後期無法做到在中國境內全流通退出。這一系列的情況造成境外投資基金第一次進入中國時以失敗告終,其大多在1997年之前撤出或解散。

  2、調整階段(1998年~2003年)

  1999年《中共中央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的出台,為中國私募股權投資的發展做出了制度上的安排,這極大鼓舞了發展私募股權投資的熱情,掀起了中國第二次的投資風潮。中國基金業現狀分析,這一時期在中國國內相繼成立了一大批由政府主導的風險投資機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中科招商投資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年初出台的《關於建立我國風險投資機制的若干意見》,是中國第一個有關風險投資發展的戰略性、綱領性文件,為風險投資機制建立了相關的原則。同時,中國政府也積極籌備在深圳開設創業板,一系列政策措施極大推動了中國私募股權投資的發展。但由於當時還沒有成立中小企業板,而主板的IPO條件又相對較高,這造成投資基金的退出通道仍不夠暢通,致使一大批投資企業由於無法快速收回投資而倒閉。

  3、成熟階段(2004年~2007年)

  前兩次的私募投資熱潮,由於退出通道的不暢通而宣告失敗,但這種情況在2004年出現了轉機。2004年,深圳中小企業板正式掛牌交易,這為私募股權投資在中國提供了新的退出方式。中國基金業現狀分析,與此同時,2004年6月美國新橋資本以12.53億元人民幣,從深圳市政府手中收購了深圳發展銀行17.89%的股權,這也成為國際併購基金在中國的第一起重大案例,同時也誕生了中國第一家由國際資本控股的商業銀行。由此開始,很多相似的私募股權案例接踵而至,中國的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市場日趨活躍,無論從規模還是數量上,本輪發展都超過了此前任何時期。

  4、爆發階段(2008年至今)

  受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進入新一輪的低迷期,很多主要經濟體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萎縮,雖然中國的外貿企業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總體來說中國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基金業現狀分析,同時中國政府一直以來的吸引海外華人回國創業政策,使得越來越多留學生選擇回國創業發展。這些留學生作為公司的高管,其具有較好的國際視野,他們在企業經營與投資方面不會僅局限於中國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企業赴海外上市的浪潮。目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共40多家,總市值300多億美元,這些企業正在推動新技術及傳統產業的融合,他們創造了企業在中國發展、在海外融資的新模式。

  中國基金業現狀分析,目前來看,在資產配置領域對其他類私募的需求仍很大,有私募表示未來會選擇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其他類業務,但也有機構認為其他類並非私募主流,未來監管將進一步趨嚴,預計規模可能持續萎縮。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基金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