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基金創業板ETF每年只收0.15%管理費的消息近日引發熱議,這一費率不僅是目前國內ETF的最低水平,且與行業「收費標準」差距甚大。目前國內市場上ETF的管理費率大部分都是0.5%/年。
首先,目前ETF產品同質化嚴重,如何實現後發優勢,搶占一席之地,是擺在新進者面前的一道難題。以創業板ETF為例,據記者粗略統計,市場上至少有10隻同類產品,如易方達創業板ETF、南方創業板ETF等。
其次,ETF發行、運營等綜合成本不低,新進者是否有能力去「養」大它,也是需要提前考慮的。按目前業內「收費標準」衡量,一隻ETF產品的規模要達到30億元至50億元時才能實現盈虧平衡。而隨著ETF市場成熟度的提高,收費下降是必然趨勢,屆時盈虧平衡的標準還將提高。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從國外經驗看,雖然過去十年ETF成為了全球最受歡迎的投資品種,但資金最終還是向幾大巨頭集中,頭部效應明顯。
以美國ETF產業為例,第一梯隊貝萊德、先鋒、道富環球等三巨頭囊括了美國ETF產業超過80%的份額;第二梯隊景順控股旗下的PowerShares只占到4%的份額,嘉信理財占3%份額,已與三巨頭差了一個檔次。顯然,其他公司擁有的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當然,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我國ETF還處於發展初期,正所謂機不可失,先搶占一席之地為好,且我國市場縱深大,或許可以容得下更多參與者。但生活常識也告訴我們,不可能事事爭先、面面俱到。一家中型公募的總經理就曾向記者坦言,至少在目前階段,其所在公司不會布局股票ETF,而仍將集中精力把主動權益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