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規模逐漸擴大。「家養三隻兔,解決油鹽醋」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代之以數千隻、上萬隻的種兔場應運而生,年出欄幾十萬隻的兔場也並不罕見;從事養兔的成員由過去純粹的農民和以脫貧為目的的副業型,轉變為以農民為主體,退休人員、下崗人員、轉崗人員、兼職人員和跨行業經營的企業老闆等多種成分共存專業型養兔企業。特別是那些具有相當
經濟實力的跨行業經營的企業家的參與,形成了以往少有的集團化經營趨勢;
隨著養兔業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有經濟、智力和管理能力的企業間的強強聯合形成的緊密型的產業化模式,或優勢互補的「公司+農戶+基地」的鬆散型或契約型的社會化產業化模式;
隨著人們對
綠色食品、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動物福利、人類健康意識和認識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和對食品質量要求的不斷苛刻,特別是動物食品出口質量標準的不斷抬高,以肉兔為主的規範化
養殖成為發展的主流,以實現兔產品的高質量和無殘留(
農藥、獸藥、病原
微生物、重金屬等)。特別是對
飼料、飲水、環境、藥物和防疫等方面出現前所未有的高質量嚴要求;
受傳統習慣和氣候條件,特別是市場發育情況的影響,出現了以市場為中心的、以某一家兔類型為主的區域化生產趨勢。比如:以兔毛市場和加工為中心的毛兔生產區域;以兔肉出口和兔肉加工企業為中心的肉兔生產區域和以兔皮加工和流通市場為中心的獺兔生產區域;
在一些養兔較發達的省份,比如:山東、江蘇、浙江、四川、河南等,出現了肉兔、毛兔、皮兔共同發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元化發展新格局。(作者:穀子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