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保險市場業務規模快速增長,原保險保費收入達8938.42億元,同比增長20%,保險密度達到2241.83元/人,同比增長43%,預計今年行業整體將保持20%的穩定保費收入同比增長速度。以下是保險市場前景分析。
隨著保險業的飛速發展、政策的支持以及國民保險意識的提升,保險需求增長趨勢明顯。保險市場分析,自2000年起至今,我國保險市場的保費收入實現了近22倍的增長,雖然近幾年增速有所放緩,但是總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同時,全國保險密度在2016年末達到2241.83元/人,較2000年末增長近18倍。
2016年,我國保險市場成為亞洲第二大及全球第三大保險市場。保險市場前景分析,根據保監會公布的數據,2016年我國原保險保費收入達30959.10億元,其中8724.50億元來自財產險業務,22234.60億元來自人身險業務。
2017年,我國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平安和新華保險四家A股上市公司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0080 億元,同比增長20%,累計實現歸母淨利潤1414億元,同比增長43%,主要原因是收入端的保費收入大幅增長。2018年一季度,在750天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上行和續期保費穩定增長的情況下,四家上市公司的淨利潤繼續大幅增長,平均同比增速高達65%。
2018年,我國保險行業開門紅表現低於市場預期,規模保費雖仍然保持正增長,但新單增速出現明顯放緩。截止2018年5月,平安、太保、新華、國壽壽險累計保費同 比增長20.8%、17.8%、8.9%、2.9%,其中平安個險渠道新單同比下降9%。新單增速放緩原因主要考慮政策影響,產品結構調整以及代理人增員壓力等因素。但進入二季度,受低基數和保險公司投入增加等因素驅動,新單保費有回暖跡象,例如,中國平安5月個險新單同比增長9.45%,為年內首次同比正增長。
從負債端保費收入結構看,相比於2017年全年(2017年中國原保險保費收入30959.10億元,其中8724.50億元來自財產險業務,占比28.18%;22234.60億元來自人身險業務,占比71.82%),2018年前三季度財產險保費收入已經接近,人身險保費收入則已經超出去年全年水平。從增速水平上看,財產險業務增速持續回升,人身險業務增速則高位趨穩,從高速擴張階段轉向穩定成長階段的趨勢清晰穩定。
從從業人員看,台灣地區截止2017年共有保險機構54家,人壽保險公司資產達22.25萬億元新台幣。保險市場前景分析,截至2017年10月,壽險代理人達21.4萬人(經紀人代理人合計36.9萬人),約每百人中就有一名壽險代理人。相較於我國2017年代理人數量占總人口比重為0.58%,代理人規模仍有拓展空間。2018年前2月台灣地區累計實現保費收入1840.63億元新台幣,其中壽險公司自銷685.77億元新台幣,占比37.3%,銀行代銷1008.20億元新台幣,占比54.8%。傳統型保險仍以壽險業自身銷售為主。
整體來看,我國保險人力密度逐年快速增長,逐漸靠攏發達保險市場,同時,健康險的稅收優惠政策落地也預示著接下來的商業養老保險的稅延優惠政策已經蓄勢待發,保險行業將在政策紅利催動下站上騰飛的風口。未來,在行業強監管政策引導下,前期依靠理財型萬能險搶占市場的部分中小險企面臨的現金流壓力開始消失,險種結構面臨調整壓力,業務擴張步伐將不受到限制。以上便是保險市場前景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