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數據前瞻:據行業預測,到2025年全球智能農機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378億元人民幣,中國市場占比將超40%,成為推動糧食安全與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引擎。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智能農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春耕實踐表明,智能農機在增效、降本和穩糧方面已展現顯著優勢。從中央政策導向到地方執行細節,再到技術創新突破,全產業鏈正加速向智能化轉型。隨著2025年市場擴容目標的推進,預計未來三年我國農業機械化率將突破80%,單產提升與糧食安全的雙重挑戰有望通過智能農機實現系統性解決。這一進程不僅關乎當下的春耕任務,更將為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隨著春季氣溫回升,我國南方早稻插秧和北方冬小麥返青管理全面鋪開。據央視新聞報導,今年春耕期間全國投入的智能播種機、無人機等高端裝備數量顯著增加,機械化率超75%,較去年提升3個百分點。在河北定州等地,農業託管服務通過應用無人駕駛拖拉機和氣吸式精量播種機,將玉米出苗率從90%提升至100%,單產預計增加10%20%。
智能農機的普及不僅提高了效率——例如噴杆式植保機械日作業面積可達傳統人工50倍以上,還降低了生產成本。數據顯示,採用無人機進行葉面施肥可使每畝種植成本減少約30元,綜合效益提升顯著。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明確將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作為核心任務。政府工作報告設定全年糧食產量1.4萬億斤的目標,要求通過穩定播種面積和提升單產品質實現穩產增效。
農業農村部已啟動多項措施:
1. 技術賦能:部署「奮戰120天抓春管」行動,推廣精量播種機、智能變量施肥裝備等高性能農機;
2. 區域協同:在山東、湖南等地建設示範田,通過集中育秧和良種應用推動單產提升;
3. 保障供應:開展春季種子市場檢查,確保農資質量與供給穩定。
地方層面,重慶計劃投入超100萬台農機助力春耕,其中高性能播種機占比達6%;天津則動員1.85萬台(套)智能裝備參與作業,重點推廣無人機和北斗導航系統。
當前農業技術進步顯著:
播種環節:氣吸式精量播種機替代傳統手推設備,實現「不缺苗、不斷壟」的精準種植;
田間管理:智能無人機與衛星遙感結合,可實時監測病蟲害並自動規劃噴灑路徑,農藥使用效率提升20%以上;
收穫階段:無人駕駛收割機誤差控制在2厘米內,減少糧食損耗約5%8%。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3.2%,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6%,智能農機正成為突破傳統生產瓶頸的關鍵。
為實現中央設定的糧食目標,各地通過補貼政策調動種植積極性。例如:
經濟槓桿:多地按糧食品種差異化發放補貼,覆蓋種子、化肥等關鍵投入;
技術培訓:農業農村部聯合地方開展農機操作培訓,2024年計劃新增持證機手15萬人;
應急保障:山東等地提前儲備農藥藥劑,應對可能的病蟲害風險。
湖南通過建設74個雙季稻集中育秧示範點,將單產提升潛力轉化為實際產量增長;廣東則依託300餘個水稻示範田推廣「良種+智能農機」模式。
總結:智能農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