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二審車輛購置稅法草案。
此前一審後,有些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社會公眾提出,為促進節能減排、推動綠色發展,建議根據汽車排量設置差別稅率,並增加對新能源汽車免稅的規定。
草案提出,對此,國務院方面表示,車輛購置稅主要是為公路維護建設籌集資金,而應稅車輛占用道路資源,與車輛使用何種能源關係不大;消費稅、車船稅已按車輛排量徵收,對汽車消費進行調節,車輛購置稅法不宜再作規定;目前國務院規定對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免徵期至2020年底,屬於階段性政策,下一步也宜由國務院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規定。
12月18日,發改委發布《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
備受業內關注的是新《規定》將取消汽車投資項目核准事項,全面改為地方備案管理,其中整車類投資項目由省級發展改革部門備案,並且還將嚴格控制新增傳統燃油汽車產能,進一步提高新建純電動汽車企業項目條件。
自2016年3月啟動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批以來,獲得發改委頒發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共有15家,但隨著企業騙取補貼、產品技術不合格等問題的不斷浮現,國家不斷提高准入門檻,這讓新建純電動乘用車項目審核更加困難。
不難理解,國家之所以如此嚴格把控生產資質的發放,實際是基於新能源汽車健康持續發展的考慮。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已獲得相關資質的15家車企中,仍有部分企業在「渾水摸魚」,至今沒有產品投放,而「腳踏實地」的企業卻只能被迫選擇代工,或者通過收購來獲取資質,這顯然違背了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初衷。
因此,為適應新一輪產業變革,此次取消汽車投資項目核准無疑對整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尤其對新勢力造車企業的戰略布局產生重要影響。12月18日,一位新勢力造車企業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對新勢力造車企業而言,該《規定》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但現階段仍會繼續按照此前的戰略布局去推進。」
回顧今年車市並不「平靜」,一方面是車市寒冬猝不及防,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熱鬧非凡。中汽協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汽車累計銷量同比下降1.7%,有分析預計今年車市將呈現3%的下降幅度,成為28年來——即199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再看今年的新能源汽車卻逆勢上漲,產銷首次雙雙突破百萬輛的大關,前11月銷量同比增長達到68%。傳統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此消彼長」也讓眾多車企意識到,發展新能源汽車已經迫在眉睫。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國內車企均已制定新能源發展戰略,而大眾、奔馳、寶馬、奧迪等跨國企業也將在明後年推出旗下純電動車型。除此之外,汽車行業將全面放開股比限制以及補貼的退坡似乎預示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即將發生大「變革」。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變革」不單單僅局限於汽車產業,隨著網際網路巨頭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對汽車行業滲透以及華夏幸福、寶能等地產企業進入汽車行業可以看到,網際網路、地產、汽車產業正在融合發展。
但引發的質疑聲卻越來越大,造車新勢力到底靠譜不靠譜?汽車產業未來的話語權將掌握在誰的手中?同時隨著BBA等傳統大公司在新能源造車方面的發力,新勢力造車還能活多久?未來的汽車產業格局將如何呈現?
面對種種疑惑,可以清醒看到,目前在中國仍沒有一家公司可以憑藉自身的生態體系來滿足所有車內的需求。「在網際網路的歷史上,沒有可以完整的提供一套把基礎功能和服務融為一體的企業,都是講究專業性和權威性,它們都有自己的專業屬性。」
今年,在整體傳統汽車銷量下滑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一枝獨秀,繼續高歌猛進,整體銷量不斷逆勢攀升。一方面主流汽車企業包括BBA等汽車巨頭紛紛推出旗下新能源車型,另一方面補貼逐步退坡,新勢力造車進入賽道。新勢力造車和傳統勢力、國內企業和國際企業在新能源方面爭相布局。
現階段新能源市場側重於純電動汽車市場,純電動汽車市場已經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為103萬輛,同比增長68%;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為79.1萬輛,同比增長55.7%;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為23.9萬輛,同比增長127.6%。
然而不得不承認,目前發展新能源汽車仍離不開國家產業的扶持,隨著對續航里程的不同維度的優化,也促進著產業需要有相應性的調整。後補貼時代,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政府關於補貼的調整。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一路高歌猛進,得益於國家政策扶持,尤其是財政補貼的驅動。數據顯示,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中,中國市場占比高達53%。
然而,國家財政補貼在逐步退坡,2020年以後將全面退出。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雖然逐步過渡到政策和市場雙驅動,但補貼的完全退出,對迅猛成長的新能源汽車將是一拳重擊,對車企來說將是一場大考。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稱,前期新能源市場的主要驅動作用是政策,後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回歸正常,產品將成為驅動市場發展的核心力量。
此外,面對後補貼時代以及用戶的不斷升級需求,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趨勢已成大勢。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合資、外資等車企在此領域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未來的戰役,將考驗車企的綜合實力,車企要在產品、技術、服務和營銷等方面做出應對。
「如果考慮後補貼時代,我們認為應該兼併考慮無補貼時代。現在已經是後補貼時代了,無補貼時代就是2020年往後的兩個階段。目前來看,相應的還有政策導向和模式導向在起關鍵的作用,後面市場和產品導向將成為主導型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