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季度,我國豬肉進口總量達116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萬噸,漲幅22.11%。其中,3月份豬肉進口量為46萬噸,同比增長17.95%。
不少市民感受到,豬肉價格持續回落。隨著供需形勢持續改善,豬肉價格已連續12周下降,回落至每公斤40元左右,同比下降約25%。青年路益民購物中心的豬肉攤主牛紅星對豬肉價格回落深有體會。開年來豬肉價格一直在下降,瘦肉從之前的22元一斤逐漸降到20元,後尖肉也從原先的18元一斤降到了16元。近期豬肉進價明顯降低,豬肉零售價也隨之下降。
生鮮電商的豬肉價格也回落明顯。美團買菜平台400克豬後尖價格為14.9元,400克豬前排為23.8元,200克瘦肉為9.9元。京東到家APP顯示,永輝超市十里堡萬科店的前腿肉為19.9元一斤。採購人員對於豬肉降價也感受明顯。席美蘭在中國傳媒大學附近做了近20年肉夾饃生意,她告訴記者,去年豬肉價格曾一路漲至每斤30元左右,今年開年以來感覺到進價一路下降,現在基本維持在每斤16元左右。
新發地最新數據顯示,4月23日,新發地市場白條豬批發平均價是25.75元一公斤,周環比下降5.5%,月環比下降15.30%,比去年同期下降31.79%。上周白條豬的日均上市量環比大幅增加,年同比也有20%的增幅。
針對豬肉價格連續回落的情況,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陳光華在近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最近幾個月,豬肉價格快速下降,目前已回落到本輪生豬產能恢復以來的最低點。根據監測,4月第三周,全國集貿市場豬肉價格是每公斤38.96元,連續12周回落,同比下降27.6%,比1月份第三周的最高價格降低了15.26元,比去年的最高價降低20.68元。近期豬價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生豬出欄明顯增加及春節之後豬肉消費下降。2021年一季度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318萬頭,恢復到2017年年末的96.6%,生豬存欄4.16億頭,恢復到2017年年末的94.2%,豬肉產量1369萬噸,同比增加31.9%。
按照常年豬價的走勢,隨著豬肉消費增加,端午節前後肉價可能會出現一波上漲,但從前期新生仔豬量來推算,預計二季度市場供應總體寬裕,價格不太可能超過前期的高點。綜合來看,豬肉供應最緊張的時期已經過去了,後期供應會越來越寬鬆。
2021年豬肉市場上有一個現象值得警惕,就是小體型白條豬較多。一般來講,單重在80公斤/頭至90公斤/頭的白條豬肥瘦適中,比較受消費者歡迎,價格也是最高的。白條豬單重超大或者偏小,價格就會低一些,小體型的白條豬價格最低。2021年春節過後,北京市場上銷售的白條豬一度以小體型白條豬居多,導致整體價格下跌較快。
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市場上小體型白條豬增多,是因為一些地區零星發生非洲豬瘟疫情,導致部分養殖者恐慌性提前出欄。我國生豬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行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足。美國生豬養殖排名首位的龍頭企業Smithfield市場份額達15%,排名第二位的Triumph foods市場份額達6%。我國排名前10位的生豬養殖頭部企業市場總份額只有12%,年出欄50頭以下小養殖戶的生豬出欄量占比高達21.6%。規模化、集約化程度偏低帶來的直接弊端就是企業抗疫病、抗風險能力不足,容易導致生豬養殖行業出現劇烈波動,行業產能大起大落之下,形成了每隔兩三年一輪的「豬周期」。
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後,全國生豬存欄由2017年的4.42億頭快速降至2019年的3.10億頭,降幅高達29.7%。從生豬年出欄量看,以往全國穩定在6.9億頭以上,到2020年銳減至5.27億頭,較2017年下降1.75億頭,降幅高達22.5%。
受生物安全水平、資金、技術、管理等因素影響,中小散戶補欄擴產速度、時間和規模,慢於規模企業和大型養殖戶。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後,牧原集團立即投入資金,對集團各地養殖場全部實施防疫升級改造,依靠技術和規模優勢,實現了對疫情的有效控制。業內專家表示,當前生豬養殖業已整體進入高門檻、高成本時代,產業亟待進一步升級。
對於2021年豬價走勢,國內生豬供給將持續恢復性增長,政府儲備豬肉將繼續投放,市場供應充裕,豬肉價格在節日效應下可能短期止跌回升,但回落的總體趨勢不變。2021年三季度豬價或將出現季節性回升,但回升空間和時間有限,之後仍會繼續回落。鑑於玉米等飼料成本、管理成本和防疫成本明顯提升,生豬自繁自養平均成本已經提高到每公斤16元以上,外購仔豬成本在每公斤28元上下,後期投機性育肥機會不多。
養殖者應及時淘汰落後產能的母豬,將養殖管理的重心轉移到生物安全防控和養殖成本競爭力的提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