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抗感染藥市場複合增長率為8.2%,抗感染藥是行業基本用藥,2022年我國抗感染藥市場關注病原體的致病機制和微生物耐藥情況,快速控制相關危害的發展,已成為醫藥行業的重點研究領域之一。
隨著我國藥品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審評審批流程持續細化優化,以及醫藥集中採購,政府堅持以價換量的總體方針不變。整體上來看,國內藥企對集采熱情更高,「以價換量」可以快速提高市占率並打響品牌名聲;部分外資藥企則可能在擁有品牌、產品優勢情況下,平衡利潤率以及市占率。
從治療類別看,12個競爭激烈的擬集采品種涉及5個治療大類,主要集中在全身用抗感染藥物上。
全身用抗感染藥物是納入國家集采品種數最多的治療大類,在已落地的集采中,符合申報資格企業數在10家以上的全身用抗感染藥有2個,且均為第五批集采品種,頭孢他啶注射劑有13家藥企競爭,最終平均降幅71.83%,最高降幅82.81%;頭孢曲松注射劑有10家藥企競爭,最終平均降幅82.68%,最高降幅91.16%。
擬納入第七批集采的頭孢米諾注射劑、頭孢克肟口服常釋劑型、頭孢吡肟注射劑、替加環素注射劑、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劑、丙酚替諾福韋口服常釋劑型、奧司他韋口服常釋劑型符合申報資格企業數均≥10家。
2022-2027年中國抗感染藥類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相關數據顯示,從2021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銷售額看,12個「搶手」品種中有5個年銷售額超10億元,其中硝苯地平控釋劑型超60億元,奧美拉唑注射劑超40億元。
在集采之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多年蟬聯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高血壓治療用藥銷售桂冠,集采執行後,其榜首之位被硝苯地平控釋片頂替。從歷次國家集采中標結果看,緩控釋製劑的降價幅度普遍低於普通口服常釋劑型,如第三批集採納入的3款緩控釋製劑平均降幅65.5%,其中被10餘家藥企哄搶的二甲雙胍緩控釋製劑平均降幅71.07%,最高降幅80.01%;第五批集採納入的4款緩控釋製劑平均降幅48.8%。含原研廠家在內,硝苯地平控釋劑型有10家藥企滿足申報資格。
從全球上市藥物的方面來說,2010-2019年全球基本保持著每年50-60種新藥上市的穩定速度,然而抗感染類藥物新藥上市的情況卻存在較大波動。
統計數據顯示,此類藥物在2012年的產出幾乎為0,近年來隨著政府以及國際組織的支持、相關監管機構法規的刺激,抗感染類藥物的開發逐漸迎來了小的高潮,新藥上市數量逐年提升。但這一數字到了2019年,再一次跌落低谷,究其原因,主要是來自市場端的反饋乏力。
相對於抗病毒藥物,抗菌類藥物的研發表現更加「可悲」。數據顯示,2018年12月—2020年2月期間,抗感染類藥物研發指數與納斯達克、道瓊斯指數相比,2019年全年抗感染類藥物呈現非常明顯的下行趨勢。長期以來,新型抗生素的研發資金遠遠不夠。對抗生素的謹慎使用使得新型抗生素研發企業得不到應有的市場回報,抗感染藥物公司的市值嚴重下降。在2019年,三家抗生素公司申請破產,包括Achaogen、Melinata Therapeutics和Motif Bio。當中,Achaogen在其藥物Plazomicin上市僅九個月後便申請破產。對此,行業人士表示,2022年的疫情會推動抗感染類藥物研發迎來一波明顯的反彈。
2022年我國對於抗感染藥研發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藥品增長率位居全球第一。抗菌藥治療面臨最後防線藥物的耐藥性逐漸升高和藥物安全性限制使用的兩大主要挑戰,迫切需要具有新機理或新結構的下一代抗菌藥來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