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線上購藥搶占了大量線下的生意。當然,線上渠道的壯大也會倒推整個藥店行業轉型升級。針對上述問題,某醫療投資機構投資部產業投資總監對記者表示,2021年國內線上藥店市場規模在1720億元,線下藥店市場規模不到4700億元,相較2019年的1150億元和4258億元,擠壓並不明顯。
網際網路銷售讓藥物價格和利潤更透明,普通消費者對高利潤藥品的接受度下降,利潤進一步攤薄。這種情況下,大型連鎖藥店有力量抗衡,中小型藥店議價權較低,將進一步加速衰敗,從而使得藥店連鎖化進程不斷加速。另外,網際網路藥店的發展也將促進門店提高專業性和服務水平、增加定製化服務等。
醫藥電商與線下藥店呈差異化競爭,從品類結構來看,醫藥電商銷售主要以VD系列和鈣製劑為主,且該品類線上占比已趨於穩定,對線下藥店影響已弱化;從銷售模式來看,醫藥電商主打便利性與性價比,但不能滿足及時性與服務型需求,而線下藥店在銷售藥品時會提供諮詢服務,同時線下互動能夠增強患者對藥店的認同感與消費黏性。
線下藥店與醫藥電商應錯位競爭,線下藥房可積極探索O2O等線上模式,以應對行業客流量減緩和毛利率下降等潛在風險。傳統線下藥店面臨的經營困境有以下四點:首先,行業增速放緩,市場經濟及醫保紅利帶來的藥店高速發展接近尾聲;其次,實體藥店客流不穩,比如行業的顧客忠誠度不高,對顧客的觸點較單一,和顧客的關係多數也是短期關聯;再次,傳統的連鎖藥店大多還停留在過去的模式上,經營同質化,處於賣產品而不是賣服務的紅海市場中;最後,醫藥行業運營成本不斷上升,競爭加劇、帶量採購、零差率、貴細藥材占比下降,藥店毛利空間被擠壓。
從零售行業「人貨場」的角度來看,傳統藥店企業從業人員年齡結構偏大,行業經驗單一,行業綜合型人才偏少;中小型藥店供應鏈上藥品價格高、品類不齊;場地房租成本居高不下。
面對以上經營困境,大批中小藥店無法像大型連鎖藥店那樣扛得住壓力,陷入低價轉賣、註銷、被吞併等困境。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2015年至2018年,面對頭部連鎖機構的收購,中小藥店還有一定的議價權。但2020年之後,中小藥店發展承壓,一旦出現資金鍊斷裂又急於脫困的情況,店鋪轉賣的議價權會更低。
而這正是頭部連鎖藥店併購擴張的好時機。2022-2027後新冠疫情環境下中國藥店市場專題研究及投資評估報告梳理髮現,2022年以來已發生多起併購事件。具體來看,4月份,老百姓大藥房以16.37億元收購湖南懷仁大健康71.96%股權;益豐藥房發布公告稱,以2.04億元收購湖南九芝堂51%股權。6月份,健之佳擬以20.74億元收購唐人醫藥100%股權。7月份,益豐藥房公告稱,子公司新興藥房擬購買德順堂重組後的新公司70%股權,收購價格不超過1.19億元。
針對大型連鎖藥店積極推進連鎖化的原因,鄭褀吉表示,一是提高議價權和話語權,集團聯合採購價格更低,抗風險能力強;二是經營更加專業化、承接處方外流能力強,醫療資源豐富,可開展服務更多;三是精細化管理可以降低經營成本。
據記者統計,線下藥店共有8家公司於A股上市,包括大參林、第一醫藥、老百姓、益豐藥房、健之佳、一心堂、漱玉平民及嘉事堂等;有3家網際網路藥店於港股上市,分別是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及平安好醫生。另外,叮噹健康於8月17日晚間宣布通過了港交所聆訊。
2019-2024年中國平價藥店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指出,2021年中國網上藥店銷售規模為2234億元,同比增長40.2%,增速較前幾年有所放緩。一方面受疫情影響患者的消費模式發生轉變,此態勢在2021年得到較好的保持;另一方面,隨著線上處方藥監管逐步放開,越來越多工業企業願意加大在電商平台的推廣,進一步推動網上藥店的銷售增長。
我國現有的網上藥品銷售模式有線上零售自營模式,比如阿里健康大藥房、京東大藥房;線下實體零售藥店自營電商模式,比如國大藥房、老百姓大藥房;O2O模式,比如叮噹快藥;B2B模式,比如藥京采。
近兩年,各大網際網路巨頭也紛紛加大對醫藥領域的投資建設,京東健康招股書就顯示,京東健康2020年上半年醫藥及健康產品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87.6%,其中賣藥的收入就占到京東健康總收入的近九成。疫情這些年,消費者逐步建立了對線上購藥的信任。
藥店功能日益重要,2022年醫藥電商行業跨入發展快車道。從這些趨勢上看,醫藥電商銷售的增長勢不可擋,越來越多的藥企也更加關注和傾向醫藥電商渠道的布局。但小康在此也提醒一下大家,隨著國家對醫藥網際網路行業的監管和配套政策的不斷加強和完善,網上售藥的一些問題也陸續暴露出來,如網售處方藥領域近年來屢屢曝出審方不嚴、藥品回扣線上化等問題,有的平台還暴露出來倉儲運輸條件不達標,直接影響藥品療效等等問題,這些問題所暴露出來的隱患,歸根結底還是會給藥企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以上就是藥店行業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