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生活污染 資訊詳情
十年攻堅:中國水污染防治行動成就與未來方向
 水污染 2025-03-22 18:28:53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過去十年間,我國以《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綱領,在水環境監測、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地表水水質實現歷史性轉變。通過構建系統化治理體系和強化科技支撐,飲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公眾參與機制不斷深化,為建設美麗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水環境監測網絡升級與信息公開成效顯著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水污染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自2015年「水十條」實施以來,我國全面加強地表水監測體系建設。國控斷面數量從2015年的972個增至3646個("十四五"期間),實現水質數據每四小時動態更新。截至2024年,全國已有7萬家排污單位接入實時監測系統,其中涉水企業超過4萬家。通過建立水源地月報制度,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報告公開率達100%,有效保障了公眾知情權。

  二、系統治理推動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

  2016年至2019年,全國累計完成2804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整治,解決環境問題1.03萬個,覆蓋7.7億居民。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源達標率提高至94.5%。通過實施"劃、立、治"三位一體措施,歷史性解決了長期困擾的水源地污染隱患。

  三、河長制創新與公眾參與深化環境監督

  以民間力量補充政府監管體系,各地廣泛推行河湖長制度,環保組織運用無人機技術對118個化工園區和6000餘家企業開展巡查。綠色供應鏈項目累計推動3.1萬家企業整改廢水問題,並協助金融機構完成超300萬家企業的環境績效評估。排污許可制度改革進一步強化了重點污染源數據的透明度。

  四、水生態質量實現歷史性改善

  十年間,地表水國控斷面IIII類水質比例從63.1%躍升至90.4%,劣V類水體占比由9.2%降至0.6%,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同步提升,飲用水水源地與海域環境質量協同改善。

  五、未來治理方向:向生態修復與協同治理轉型

  下一步需構建政府企業公眾多元共治格局,重點強化地下水和新污染物管控,推進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報告建議將工作重心從污染防治轉向水生態修復,統籌水資源利用、環境質量與生態系統健康,確保美麗河湖建設取得實質進展。

  十年實踐證明,系統化治理策略與科技賦能是改善水質的關鍵路徑。隨著治理體系的持續完善和公眾參與的深化拓展,我國正加速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治水目標,為全球水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水污染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