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醫美市場快速擴張,因術後效果爭議引發的消費糾紛持續攀升。某年輕女性在杭州某醫療機構接受鼻部整形手術後遭遇形態偏差、機構更名推諉責任等複雜問題,折射出當前醫美服務中合同履約風險、責任認定困境及行業監管短板等多重矛盾。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醫療美容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8月,一位女性消費者在杭州上城區某醫療美容機構接受鼻綜合整形手術。術前明確要求打造"直鼻微翹"形態,並支付了2.2萬元費用。術後三個月發現鼻頭因肋軟骨過度填充導致寬度增加約30%,假體高度超出亞洲人常見比例,形成不自然彎曲弧度。儘管消費者多次通過中間人反饋問題,但機構以"審美差異""恢復期個體差異"為由拒絕承認手術失敗。
該醫療機構於2024年10月完成工商登記信息變更,名稱從杭州美悅醫療美容門診部變更為杭州美姿醫療美容門診部。新團隊以"股東撤資""醫生離職"為由推卸責任,但根據《公司法》及《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企業更名不改變原有債權債務關係。經查該機構未進行清算程序且繼續使用原址及資質運營,法律上仍需對歷史醫療行為負責。
消費者在術後滿三個月即2024年11月明確要求退款時,機構以"恢復期尚未結束"為由拖延處理。至2025年2月已超半年恢復期,鼻尖下垂及假體輪廓顯形問題仍未改善。根據衛健部門指引,消費者需先完成醫療鑑定才能啟動維權程序,但該流程耗時漫長且費用高昂,客觀上削弱了弱勢方的救濟能力。
涉事機構在2022年至2024年間累計受到三次行政處罰,包括超出診療科目執業、未保障醫療質量等違法行為。第三方平台顯示其現存三條消費者評價均為負面,涉及鼻整形術後形態異常、疑似操作失誤等問題。行業標準化建設滯後導致術後效果鑑定過度依賴從業者解釋,消費者在信息不對稱中處於維權弱勢。
儘管《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明確規定醫療機構需對僱傭醫務人員執業行為負責,但實踐中機構常以"醫生離職""團隊更換"為由切割責任。消費者需自行承擔高額鑑定費用且面臨舉證困難,而機構往往利用格式條款、恢復期等緩衝機制消耗維權者耐心。
總結:本案集中體現了醫美行業在服務承諾兌現、術後爭議處理及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等方面的系統性缺陷。當標準化建設滯後於市場需求增長時,不僅需要消費者增強風險意識,更亟待監管部門強化資質審核、規範合同範本,並建立第三方糾紛調解機制降低維權成本。唯有通過制度完善與市場淨化雙管齊下,才能真正破解"整容變毀容""機構金蟬脫殼"等行業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