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期發布重要通知,擬立項《鋰離子電池系統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強制性國家標準。這一標準將首次為電動汽車與電力儲能領域的鋰電池系統設定統一的能效評價體系,標誌著我國在新能源關鍵領域標準化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鋰離子電池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我國鋰離子電池產業規模全球領先,但在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和大規模儲能系統的能效評估方面尚無國家級標準。此次立項的《鋰離子電池系統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將通過科學分級與試驗方法,建立從設計到應用全鏈條的能效基準。該標準由行業頭部企業、科研機構共同參與制定,旨在推動產業向高效化、低碳化方向發展,為"雙碳"目標提供技術支撐。
新標準適用於兩類關鍵領域:一是電動汽車用不低於10kWh的鋰離子電池系統;二是電力儲能用鋰電池系統。其內容涵蓋能效分級方法、試驗條件、計算公式等8大核心技術模塊,特別引入綜合能效指標體系,將能量轉換效率與循環壽命等要素納入評估框架。標準制定過程中既參考國際通行規則,也結合我國產業實際需求進行優化設計。
根據公示信息,該國家標準項目周期為22個月,申報始於2025年2月27日,當前處於公開徵求意見階段(3月17日至4月16日)。標準起草單位將聯合行業力量完善技術細節,並計劃通過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平台推動標準互認。此舉不僅有助於規範國內市場秩序,還將增強我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全球話語權。
作為強制性國家標準,《鋰離子電池系統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的實施將構建市場准入的技術門檻。通過分級制度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在材料體系優化、熱管理技術提升等方面突破創新。預計標準正式發布後,將加速淘汰低效產能,推動全產業鏈向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方向轉型升級。
此次國家標準立項標誌著我國鋰電池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通過建立統一的能效評價體系,既可為政府監管提供依據,也能為企業研發指明方向,最終形成技術進步與市場應用的良性互動。隨著標準國際化進程加快,中國方案有望成為全球新能源產業的重要參考基準,進一步鞏固我國在綠色經濟領域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