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5年,羊草行業正處於關鍵的發展節點。羊草作為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牧草和生態草,其種質創新研究取得的進展正深刻影響著整個行業的走向。我國羊草適生區約有1.73億hm²,占全球適生區面積的38.34%,占全國陸地面積的54.73%。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態保護和畜牧業發展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羊草的市場需求持續增長,2018-2022年,中國羊草種植面積平均每年新增17.82萬畝,年末保留面積從2018年的126.3萬畝上升至2022年的370.3萬畝,乾草總產量達到457811t,種子田面積從2018年的0.96萬畝增長到2022年的5.31萬畝,種子總產量也從252t增長到1013.7t。在此背景下,深入了解羊草種質創新的歷程、現狀及未來趨勢,對推動羊草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羊草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羊草在我國北方生態系統和畜牧業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長期以來,過度放牧、草地鹽鹼化等問題導致羊草的原生境遭到破壞,其種質資源面臨嚴峻挑戰。同時,羊草自身存在的「三低」(發芽率、抽穗率、結實率低)和易落粒等問題,也限制了其生產性能。為應對這些挑戰,科研人員在羊草種質創新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從種質資源的保護到育種技術的創新應用,都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
羊草廣泛分布於我國東北、內蒙古等多個省區,以及俄羅斯、日本、朝鮮等國家,是內蒙古東部和東北西部天然草場上的重要牧草。但目前其遺傳多樣性水平較低,基因流較小,遺傳分化程度較高,環境對其性狀間遺傳變異影響較大。優良羊草種質多來源於平均溫度和降水量相對較高的地區,華北平原區和內蒙古東部區的羊草種質資源品質較好,而內蒙古中部區和黃土高原區的資源纖維含量高、CP含量低,品質較差。
羊草在低溫、中度乾旱、輕度遮蔭、耐鹽鹼等條件下雖有一定適應性,但易落粒和「三低」問題嚴重影響其生產性能。同時,羊草原生境保護面臨巨大壓力,70%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沙化,野生分布面積縮減。我國雖在資源圃收集保存了3000多份羊草種質資源,但存入種質庫保存的僅有345份,亟需加強保護和增加入庫保存數量。
(一)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提升育種精準度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在羊草育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SSR、RAPD等技術,能夠精準選擇目標性狀,加快育種進程。有研究利用ISSR技術分析羊草種質的遺傳多樣性,為育種提供了理論依據,選出了遺傳變異較大的羊草材料,有助於配置強優勢雜交組合。此外,該技術還用於構建羊草高密度遺傳連鎖圖譜和開展QTL分析,為發掘關鍵基因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轉基因技術改良羊草性狀
轉基因技術為羊草種質創新開闢了新途徑。通過將外源基因導入羊草,成功培育出具有改良性狀的轉基因羊草品系。比如,將甜菜鹼合成酶基因轉入羊草,提高了其在高鹽脅迫下的耐鹽能力;引入關鍵酶VTE1基因,提升了羊草維生素E含量;轉化漆酶基因,降低了羊草木質素含量,提高了動物對其營養成分的利用率。羊草的高抗特性還為其他作物的耐逆性改良提供了基因資源。
(三)誘變育種技術豐富種質資源
誘變育種技術通過物理或化學誘變劑誘導羊草基因突變,創造了新的遺傳變異。以「吉生四號」羊草為材料,經EMS化學誘變處理構建突變體群體;利用60Co−γ射線誘變處理選育出「菁牧3號」羊草品種,具有產量高、品質優良和抗病性強等特點;採用航天誘變和地面選育相結合的方法,培育出農菁11號羊草,其根莖發達、產量高、適應性強。誘變育種與傳統選育結合,為解決羊草「三低」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四)育種成果顯著推動產業發展
自1988年我國審定登記第一個羊草品種「東北羊草」以來,羊草育種工作不斷取得進展。早期主要是對野生羊草進行馴化和改良,之後逐步向系統化、科學化方向發展。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19年以來,羊草育種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培育出眾多新品種。這些品種在產量、品質、抗逆性等方面各有優勢,滿足了不同的生產需求,推動了我國草地生產力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畜牧業的發展。
(一)基因編輯技術實現精準育種
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系統,為羊草種質創新提供了更精準、高效的手段。通過對與羊草抗逆性狀相關的關鍵基因進行精準編輯,可以創造出更符合生產需求的基因型。將基因編輯技術與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聯合應用,能夠進一步提高育種效率和精準度,加速優良品種的培育。
(二)基因組研究助力種質創新
羊草全基因組測序計劃的啟動,為深入了解其基因組特徵、識別特異基因和調控元件奠定了基礎。結合生物信息學和比較基因組學方法,可探索羊草適應特定環境的分子機制,發現新的重要農藝性狀基因,在分子水平上指導育種工作。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助於鑑定和揭示與抗逆性、產量和品質等重要性狀相關的關鍵基因,縮短羊草新品種的選育周期。
(三)多組學整合提供全面研究視角
多組學整合分析,結合基因組學、轉錄組學等多組學技術,能夠全面解析羊草的生長發育和逆境響應機制。雖然目前針對羊草的多組學整合分析研究較少,但可以借鑑其他植物的研究成果。通過整合多組學數據,挖掘抗逆基因和代謝途徑,有助於培育出更適應特定環境的羊草新品種。
(四)構建智慧體系實現多目標協同育種
羊草育種面臨高產、優質與抗逆性狀協同改良的難題。羊草行業分析指出,構建多目標協同篩選智慧體系,建立標準化表型-基因型資料庫,結合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對羊草種質資源進行高通量精細評價,同步篩選多個性狀,快速驗證新品系,高效培育出多優良性狀的羊草新品種,滿足市場和生產的多樣化需求。
羊草作為重要的牧草和生態草,在我國北方地區的生態保護和畜牧業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25年及未來,羊草行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當前,羊草種質創新研究已取得顯著進展,從種質資源的保護到育種技術的創新應用,都為羊草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現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基因功能驗證局限、多性狀協同改良困難、新種質創製不足等。未來,應繼續深入挖掘關鍵基因,加強多組學整合分析,優化基因編輯和基因組測序技術在羊草育種中的應用,構建多目標協同篩選智慧體系,提高育種效率和精準度。通過培育更多高產、優質、抗逆的羊草新品種,實現生態修復與畜牧業發展的雙贏,為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推動羊草行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