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國家持續推動消費復甦,家電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在三四線市場面臨新的挑戰。儘管政策旨在刺激內需、促進綠色升級,但經銷商墊資壓力與審核流程繁瑣等問題成為制約政策效能的關鍵因素。本文通過分析當前政策執行中的核心矛盾,探討如何優化機制以釋放下沉市場的消費潛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家電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4年國家出台的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政策,本應為家電市場注入活力。然而,在三四線城市,中小經銷商卻因資金周轉問題陷入困境。去年某三線城市經銷商墊付的國補資金中,仍有30%40%未獲兌現,金額達百萬元級。今年延續的補貼政策要求一級能效產品享20%、二級15%的國家補貼,但經銷商需先行墊資,導致其流動資金被長期占用。某縣級市經銷商透露,截至2025年3月,其累計未兌現墊付款已超140萬元,直接限制了旺季備貨能力。這種「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現狀,迫使部分商家主動縮減銷售規模,甚至影響進貨資金鍊。
為確保補貼真實性,部分地區要求經銷商提交送貨照片、產品SN碼、消費者身份證件等10餘項材料,且需追溯至數月前的交易記錄。某空調經銷商表示,2025年1月銷售的產品因資料缺失,重新收集耗時費力,嚴重拖慢資金回籠速度。繁瑣流程不僅增加了中小商戶的人力與時間成本,更導致補貼審核周期延長。數據顯示,部分區域墊資兌現率不足65%,遠低於預期效率,直接影響政策對市場的拉動作用。
線上平台憑藉直接領券的便捷性吸引消費者轉移,而線下經銷商需承擔複雜流程與資金壓力,形成不公平競爭環境。某鄉鎮試點顯示,兩天內家電銷售額可達300萬400萬元,但中小商家因墊資難問題難以把握機遇。這種線上線下補貼標準差異,削弱了政策在實體渠道的滲透力,阻礙三四線市場潛力的充分釋放。
為破解困局,相關部門提出優化方案:一是建立全國統一SN碼庫與核銷系統,取消重複性材料提交;二是推廣「預撥+清算」模式,縮短資金到帳周期;三是規範線上銷售規則,防止跨省套利。2024年江西、廣東等地已試點金融支持與平台化審核,有效緩解了商戶壓力。商務部近期也明確將優化操作流程,強化風險防控,為政策落地提供制度保障。
總結而言,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在三四線市場的效能釋放,亟需從資金流轉機制與審核流程兩方面破局。通過縮短墊資周期、簡化核銷程序並規範線上線下補貼標準,可有效激發中小經銷商的積極性,真正激活下沉市場消費潛能。唯有打通這些堵點,才能讓政策紅利惠及更多參與者,推動家電行業實現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