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天津市教育部門近日出台政策,規劃在全市中小學校系統推進人工智慧教育。該計劃以分階段落地為目標,通過課程體系重構與資源統籌,將人工智慧素養融入基礎教育全過程,旨在打造區域人工智慧教育新生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根據《關於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的實施意見(試行)》,天津市將以2025年為關鍵節點構建「試點先行全域推廣」模式:2025年春季學期在6所國家級基地校基礎上,選取部分區域和學校開展實踐探索;同年秋季起,在全市所有中小學校全面實施人工智慧課程。這一規劃既延續了現有優質教育資源的示範作用,又通過漸進式改革確保政策落地效果。
政策明確將人工智慧教育劃分為三個學段目標:小學低年級側重技術感知與體驗,高年級及初中階段深化理解並開展應用實踐,高中則聚焦項目創作與前沿探索。具體實施上,義務教育階段在四年級和八年級設置《人工智慧基礎》地方課程,每學期每周1課時、總時長不少於30學時;高中階段則依託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國家課程框架,鼓勵學生選修人工智慧模塊化內容,強化跨學科融合能力培養。
通過統籌師資培訓、教學平台搭建及實踐基地建設等多維度支持措施,天津市致力於解決人工智慧教育中的資源適配問題。政策特別強調根據不同學段認知特點設計課程內容,避免低效重複,同時要求學校結合實際開發校本化案例庫,形成「基礎+特色」的課程供給體系。
這一系列舉措標誌著天津在基礎教育領域邁出了智能化轉型的關鍵一步。從感知體驗到創新實踐的遞進式培養路徑,不僅契合人工智慧技術發展需求,更通過分階段推廣確保政策覆蓋範圍與質量同步提升。未來三年內,全市中小學將逐步構建起具有區域特色的「人工智慧+」課程生態,為學生應對智能時代挑戰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