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美國政府宣布取消對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進口小額包裹的免稅待遇,這一政策變動引發國際紡織業界廣泛關注。作為全球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與出口國,中國的產業界對此表示強烈反對,認為此舉不僅破壞了國際貿易規則,更將對中美雙方企業、消費者以及全球供應鏈穩定造成負面影響。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紡織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美國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取消小額包裹免稅政策,直接違背世界貿易組織非歧視原則。該政策原本作為國際通行的貿易便利化工具,旨在降低中小商戶及消費者的交易成本。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出,此類霸權行為將顯著抬高跨境電商運營成本,尤其對依賴低價優勢的中小微企業形成沉重壓力。據統計,超過80%的中美跨境小額包裹涉及紡織服裝類商品,政策調整後每單平均稅費增幅可能達到35%40%,嚴重削弱供應鏈效率。
美國市場的變動將對全球紡織產業鏈造成連鎖反應。中國作為全球70%以上紡織原料與成品的供應中樞,其產品直接影響美國超過12萬家中小零售商和數千萬家庭日常消費。取消免稅後,美國終端商品價格預計上漲約18%25%,直接削弱消費者購買力。更值得關注的是,該政策將導致跨境貿易轉向更高成本渠道,全球供應鏈協同效率下降可能使服裝品類平均交貨周期延長兩周以上。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強調,跨境電商及小額包裹模式已形成互利共贏的全球化生態。美國單方面提高貿易壁壘的行為不僅損害本國消費者利益,更將阻礙全球紡織產業可持續發展進程。該行業每年為美國市場提供價值超450億美元的優質產品,並支撐著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聯合會呼籲國際社會共同抵制保護主義傾向,通過公平競爭機制維護供應鏈韌性。
此次政策調整凸顯了全球化背景下貿易規則亟待完善的重要性。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產業大國,將持續以開放姿態參與全球紡織產業鏈建設。唯有堅守多邊主義原則,才能確保包括中美在內的各國企業和消費者共享市場紅利,在波動中維持行業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