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印度商工部針對泰國進口的鋁箔產品作出重要裁定,決定繼續執行現行反傾銷措施。這一決策體現了印度政府通過貿易政策保護國內鋁加工行業的決心,同時也反映出國際貿易摩擦中各國維護產業利益的複雜博弈。以下從背景、裁決內容及行業影響三個維度展開分析。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鋁箔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0年6月,印度商工部應本土企業申請,對來自泰國等四國厚度不超過80微米的鋁箔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此類超薄鋁箔廣泛應用於食品包裝、醫藥材料及電子元件等領域,其價格波動直接影響下游產業成本。經過一年調查後,2021年6月印度正式裁定存在傾銷行為,並於同年9月對泰國實施每公噸93.53至339.93美元的反傾銷稅,有效期為五年。
2024年3月底,印度商工部再次啟動針對泰國鋁箔產品的中期複審程序。此次調查重點評估市場環境變化及現行關稅的有效性。經過綜合考量後,官方於近日發布終裁結果:確認進口自泰國的鋁箔仍存在傾銷威脅,決定維持原有反傾銷稅不變。該裁定延續了2021年確立的貿易保護框架,顯示印度對本土產業競爭力的持續關注。
此次裁決將直接影響兩國鋁箔供應鏈格局。對於印度而言,通過關稅手段抑制低價進口產品,有助於緩解國內生產商面臨的競爭壓力。數據顯示,泰國鋁箔在印市場單價曾低至每公噸約93美元,顯著低於本土製造成本。維持現有稅率可為印度企業保留至少15%的國內市場溢價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複審僅針對泰國單一同盟國產品展開,反映出印度對區域貿易關係的謹慎態度。未來五年內,若國際鋁價出現波動或技術標準更新,不排除相關方再次發起後續調查的可能性。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加速,此類貿易救濟措施將成為各國平衡產業利益的重要工具。
綜上所述,印度政府通過法律程序延續反傾銷稅,既履行了國際貿易規則賦予的權利,也體現了對本土製造業的扶持力度。此舉在保護國內鋁箔生產體系的同時,或將推動區域市場形成新的價格均衡機制,為行業長遠發展提供政策緩衝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