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科技創新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新一輪產業變革正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驅動力重塑全球經濟格局。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辦的科技對話活動中,專家指出,未來十年將以「1+10」產業鏈集群為支撐,通過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並強調具備自主判斷能力的智能機器人將成為這一進程中的關鍵引擎。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機器人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當前國際競爭已超越單一企業或技術層面,轉向以產業鏈集群為核心的系統化比拼。製造業與涵蓋研發設計、物流、金融等十大類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形成的「1+10」模式,正催生出新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慧及高端裝備等新製造板塊。專家表示,這一體系將分解為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六大未來產業構成的15個核心領域,形成覆蓋廣泛且深度聯動的創新網絡。
傳統工業機器人僅能執行預設程序,而新一代人工智慧驅動的機器人需具備三大核心能力:對複雜場景的分辨判斷力、跨維度信息聯結的聯想思維,以及突破固定模式的創新能力。真正的智能機器人還需整合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模態感知系統,並通過實時環境交互實現最優路徑決策。專家預測,未來十年全球將迎來數億台具備自主思考能力的機器人,其應用場景將覆蓋智能製造、家庭服務、專業領域支持、AR交互終端及自動駕駛等領域。
根據技術演進方向,智能機器人可劃分為五類核心形態:一是工業場景中的高精度製造機器人;二是具備情感識別的家庭服務型機器人;三是醫療、教育等專業領域的定製化服務機器人;四是結合增強現實的交互終端設備;五是依託車路雲一體化的自動駕駛車輛及無人機系統。這些細分領域不僅需要突破性技術創新,更依賴產業鏈集群在研發、生產、服務環節的協同支撐。
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要素最密集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已初步形成涵蓋核心技術攻關、場景應用測試及產業生態培育的完整鏈條。專家強調,要實現大規模新質生產力發展,需通過政策引導推動「1+10」產業鏈集群建設,強化人工智慧與實體產業融合深度,尤其在智能機器人領域構建從晶片設計到終端集成的全周期創新體系。
總結而言,以智能機器人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革命正在重構全球產業版圖。唯有通過系統性布局產業鏈集群、加速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協同創新,才能把握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粵港澳大灣區憑藉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創新活力,有望成為這一變革浪潮中的標杆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