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廣泛應用與突破性進展,相關領域的人才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從算法研發到算力基建,從數據科學到大模型訓練,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而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也在加速調整以匹配產業變革節奏。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人工智慧領域崗位需求在2024年春招季持續升溫。數據顯示,算法工程師崗位招聘量同比增長顯著,大模型研發、AI加速器硬體等技術崗成為企業爭奪焦點。隨著大模型訓練對算力的依賴加深,相關硬體開發人才缺口進一步擴大,科技企業正通過布局算力基礎設施吸引專業人才。數據科學家與分析師作為支撐模型訓練的核心力量,其崗位需求也同步攀升。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人工智慧相關企業在業及存續數量已突破420.2萬家。僅2025年至今新增註冊企業就達24.5萬餘家,近五年間行業註冊量呈現逐年遞增趨勢,並於2024年達到歷史峰值。區域分布上形成顯著集聚效應:廣東省以超過63.4萬家企業領跑全國,江蘇省(33.5萬家)與北京市(33萬家)緊隨其後。
行業分析表明,高層次複合型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技術落地的重要瓶頸。企業普遍強調應聘者需兼具紮實的理論基礎與實戰經驗,尤其在算法優化、模型調優等領域要求持續疊代能力。高校方面被呼籲加強差異化培養策略,針對大模型開發、邊緣計算等細分方向精準輸送人才。
值得關注的是,天眼查風險數據顯示,涉及司法案件的人工智慧相關企業占總數比例僅為2.23%,雖整體風險可控,但技術倫理爭議、智慧財產權糾紛等問題仍需警惕。這提示企業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應同步完善合規體系建設。
總結來看,人工智慧產業正處於人才需求與供給的結構性調整期。從崗位分布到區域布局,從人才培養到風險管理,每個環節都在加速重構以適應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隨著企業競爭向"算法+算力+數據"三位一體模式深化,未來將更需要具備跨領域整合能力的專業人才為產業發展注入持續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