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部署2025年度中央財政支持的城市更新工作,明確以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和提升消費型設施建設為核心目標,推動城市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高質量發展轉型。通過競爭性選拔機制,全國將評選不超過20個重點示範城市,統籌中央與地方資源,探索可持續的更新模式。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基礎設施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根據最新通知要求,中央財政自2024年起創新支持方式,首批已向15個城市撥付30億元補助資金。2025年將重點傾斜超大特大城市及黃河、珠江流域沿線城市,通過地下管網改造、污水處理設施完善等樣板項目,推動市政基礎設施提質增效。政策設計強調「因地制宜」,要求各城市整合資源形成特色化實施方案,避免重複申請其他中央專項資金。
中央財政支持方向明確覆蓋兩大核心領域:一是重點樣板項目建設,包括供排水管網更新、綜合管廊建設、「廠網一體」污水處理體系等;二是機制創新建設,涵蓋項目儲備生成、資金籌措及用地審批制度。在市政設施提升方面,特別強調垃圾分類處理、機械停車設施改造和歷史文化街區活化利用,同步推進口袋公園、綠地共享等消費場景營造,為擴大內需夯實基礎。
政策要求示範城市建立資金統籌、用地保障及金融支持的協同機制。在財政投入基礎上,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形成多元化融資渠道,並通過成本分擔機制確保設施運營維護可持續。例如,地下管網改造項目需同步考慮全生命周期管理,市政基礎設施提升則要兼顧功能優化與景觀美化需求,歷史文化片區更新應注重保護性開發與商業價值轉化的平衡。
2025年評選範圍限定為大城市及以上城市,每省限推薦1個參評主體。優先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及黃河、珠江等流域沿線地區,旨在通過重點區域突破帶動全域發展。這種差異化策略既考慮了生態保護需求,也契合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以人為本」的導向,確保基礎設施升級與消費能級提升形成協同效應。
總結:此次城市更新行動通過中央財政引導與地方創新實踐的結合,構建起涵蓋基礎設施改造、消費場景營造和制度機制完善的立體推進體系。政策聚焦綠色轉型短板,強化資金使用效能,並注重培育可複製推廣的經驗模式,為全國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明確路徑指引。隨著樣板項目的落地實施,預計將有效激發內需潛力,推動城市建設從規模擴張轉向品質提升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