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總標題以「保險」為核心,體現政策與產業結合方向)
近年來,我國持續深化農村改革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農業保險作為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農民收益的重要工具,在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產業振興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明確提出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我國已形成政策性基礎險、商業補充險與創新型險種相結合的農業保險框架,但區域和品種覆蓋仍需優化。通過建立保險公司大災風險基金、國家農業再保險體系以及未來的大災風險準備金制度,可有效分散極端災害對農業生產的衝擊。例如,針對三大主糧作物(水稻、小麥、玉米),保險業已開發制繁種專項險種,在16個省份覆蓋近70萬畝農田,提供超8.5億元風險保障,助力糧食穩產增效。同時,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正聚焦「一縣一業」戰略,擴大對區域優勢品種的保障範圍,為鄉村振興夯實產業根基。
通過整合金融資源與產業鏈協同,「保險+投資」「保險+科技」等模式加速推廣。例如,在幫扶地區引入社會資本建設特色產業園項目,將地方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某保險公司通過訂單農業模式,以高於市場20%的價格收購農戶燕麥,並提供就業支持,帶動當地30萬畝橘園實現深加工轉化。此外,淡水漁業領域創新推出天氣指數保險,2024年在湖北為水產養殖提供3.32億元風險保障並賠付1299萬元,有效降低極端氣候對養殖戶的衝擊。截至2024年末,某大型險企通過保險資金支持鄉村振興的投資規模已達近1150億元,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業保險與數位技術深度融合成為提質增效的關鍵路徑。巨災模型疊代升級、農險科技平台應用以及智能核保系統開發,顯著提升了災害預警和理賠效率。例如,某再保險公司通過「再·耘」平台為11家機構提供風險評估支持,並完善地震、颱風等巨災模型譜系;另一保險企業利用新能源車險「再·途」平台賦能新業務發展。專家指出,科技不僅優化了傳統「災後賠付」模式,更推動風險管理向「事前預防」轉變,為農業現代化注入創新動能。
當前政策框架下,農業保險需進一步擴大覆蓋範圍與品種多樣性,尤其是特色農產品和新興業態的保障需求亟待滿足。例如,某險企2024年通過「傳統成本保險+氣象指數保險」組合,在湖北淡水漁業領域實現風險保障3.32億元,賠付率達39%。未來,行業應加強數據治理與跨部門協作,精準匹配農戶、農業企業及地方政府的多樣化需求,為糧食安全、種業振興和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全面的風險管理解決方案。
總結:農業保險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在政策引導和技術賦能下正加速構建多層次保障體系。通過完善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創新「保險+」模式並深化科技應用,我國農業生產抵禦風險能力持續增強,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未來需進一步擴大服務覆蓋面與產品創新力度,推動農業保險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目標早日實現。(全文保留原數據:如70萬畝、8.5億元、3.32億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