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面對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中國外貿企業加速布局國內市場。國家多部門協同行業協會、電商平台及實體零售渠道,通過政策支持與資源對接,助力外貿產品打通內需市場壁壘。從消博會展銷行動到供應鏈服務升級,一場以「出口轉內銷」為核心的產業轉型正在全面展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外貿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外貿優品中華行」正式啟動,六大進出口商會與五大流通行業協會聯合發布倡議,為企業搭建渠道拓展平台。該行動聚焦機電產品、紡織服裝等六大品類,通過政策解讀、品牌對接和資源匹配,幫助外貿企業突破市場切換壁壘。中國商業聯合會等機構承諾提供精準服務,推動內外貿標準銜接與供應鏈協同。
京東集團宣布投入2000億元專項採購資金,構建出口轉內銷自營體系,並通過流量傾斜支持產品推廣。永輝超市、華潤等實體零售企業同步開通「內銷直通車」,截至4月12日已與超過100家外貿供應鏈企業進入採購洽談階段。電商平台與商超的快速響應,為外貿商品提供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高效通路。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提出,將聯合行業主體優化內外貿協同物流方案,通過智能倉儲和區域配送網絡提升供應鏈韌性。此舉旨在解決外貿企業面對國內市場地域差異時的運輸成本與效率問題,推動形成「全球生產+雙循環銷售」的產業布局。
儘管政策支持密集落地,但外貿產品標籤體系與國內法規要求不匹配的問題依然突出。例如,部分出口商品依據國際認證生產的電器或食品,需重新適應中國強制性產品(3C)認證流程。對此,市場監管總局已開闢「綠色通道」,對符合我國標準的出口轉內銷產品實施快速認證程序,降低企業合規成本。
消博會6號館展銷區集中展示了1500餘項外貿優品,其中北京某科技公司推出的氫電混動摩托車以差異化設計吸引關注。這類企業既保持海外市場份額,又通過展會平台主動對接國內渠道,展現了「內外貿一體化」的實踐樣本。
總結
在政策引導與市場協同下,中國外貿企業的內銷轉型已邁出實質性步伐。從資金支持到標準優化、從線上線下載體搭建到物流網絡重構,多方合力正逐步化解出口轉內銷的痛點。未來隨著雙循環體系深化,更多優質外貿產品將進入國內市場,既緩解國際貿易波動壓力,也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選擇,形成產業與市場的共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