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人類信息文明的每一次躍升都始於存儲技術的革新。從結繩記事到電晶體時代,數據存取效率始終是推動計算革命的核心動力。當前人工智慧對算力與能效的雙重需求,正將半導體存儲推向前所未有的性能邊界。一項突破性研究讓非易失快閃記憶體在皮秒級時間尺度內實現數據寫入,或將徹底改寫存儲技術發展軌跡。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快閃記憶體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傳統存儲介質歷經數千年演進,其極限壽命與存取速度始終難以平衡。現有分級存儲架構中,非易失快閃記憶體雖能持久保存數據卻受制於微秒級編程速度,而高速SRAM/DPRM類易失性存儲又面臨斷電失效的致命缺陷。最新研究數據顯示:新型皮秒快閃記憶體在10億分之一秒內即可完成數據寫入,較傳統U盤提升百萬倍效率,相當於光在12厘米空氣中傳播所需時間裡實現數千次穩定存取。
通過創新性利用二維材料的狄拉克能帶結構與彈道輸運特性,研究團隊突破了傳統電場驅動載流子注入的物理限制。這種新型溝道調製技術將高斯長度精準控制在亞納米級,使電子隧穿效率提升三個數量級。理論模型顯示該超注入過程不存在速度上限,在相同工藝節點下已實現400皮秒擦寫周期,首次讓非易失存儲達到與SRAM相當的納秒級響應速度。
這項技術革新將直接影響人工智慧時代的算力布局。當前數據驅動型算法對低延遲存儲的需求日益迫切,而新型快閃記憶體器件在保持超低功耗特性的同時,其400皮秒級存取速度已逼近電晶體開關理論極限(約1T)。這意味著未來計算系統可擺脫傳統"內存緩存硬碟"的分級架構束縛,在單晶片內實現算力與存儲單元的深度融合。
突破性器件性能不僅重新定義了非易失存儲器的速度邊界,更創造了極具商業價值的技術路徑。通過工藝優化算法對製造流程進行智能調控,該成果已具備量產可行性。預計在自動駕駛、實時圖像識別等需要超低延遲與高可靠性的AI場景中,新型快閃記憶體將催生出毫秒級響應的邊緣計算設備,並為量子計算混合存儲架構提供關鍵支撐。
這項研究標誌著人類首次在非易失存儲領域突破皮秒速度門檻,其創新機制為半導體器件設計開闢了全新方向。當數據寫入時間壓縮至光波振盪周期量級時,存儲技術將不再制約智能算法的進化速度,一場由超高速持久化記憶引發的技術革命正在展開。從實驗室原型到產業應用的跨越,或將重新書寫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格局,為下一代高能效計算系統奠定核心硬體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