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廣泛應用,其被不法分子用於編造虛假信息的現象日益突出,嚴重威脅社會秩序與公共安全。大量AI生成的謠言通過網絡平台快速擴散,不僅擾亂公眾認知,更對社會穩定構成潛在風險。本文將從技術濫用現狀、監管應對措施及行業治理責任等維度展開分析。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不法分子利用AI軟體短時間內批量生產虛假新聞和圖片,單日最高可達7000篇內容。這些信息刻意模仿正規媒體風格,融入細節化的虛構情節以增強迷惑性。例如,某MCN機構曾因發布多條AI生成的謠言被依法查處,相關責任人受到行政處罰,機構也被迫停業整改;另有個人通過編造民房爆炸虛假消息獲利,最終面臨法律制裁併被追繳違法所得。
公安機關已將AI技術濫用納入重點治理領域,對利用算法製造傳播謠言的行為採取高壓態勢。數據顯示,2024年涉及司法案件的人工智慧相關企業占比達2.22%,反映出監管部門正通過法律手段提升違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懾。
網絡平台在刺激內容創作的同時,亟須建立AI生成內容的審核機制。專家建議通過技術篩查與人工覆核結合的方式攔截虛假信息,並對違規帳號實施信用扣減、流量限制等懲罰措施。平台若未能履行主體責任,將面臨更嚴格的法律責任。
截至當前,我國在業或存續的人工智慧相關企業已超424.3萬家,2025年新增註冊量達28.6萬餘家,五年間註冊數持續攀升並在2024年達到峰值。區域分布上,廣東省以63.6萬餘家企業位居榜首,隨後是江蘇、北京等地。這一數據既彰顯產業活力,也凸顯了技術濫用的潛在風險。
總結:人工智慧技術在賦能社會的同時,其被惡意利用的風險不容忽視。唯有通過法律約束、平台監管與行業自律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謠言傳播,推動AI技術健康有序發展。網絡空間絕非法外之地,任何散布不實信息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嚴懲,維護清朗的網絡環境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