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4月17日,在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首次設立的服務機器人專區成為全場焦點。來自全球的採購商圍繞功能型服務機器人與人形機器人展開密集洽談,展區外排起長隊的場景印證了這一領域蓬勃發展的活力。作為外貿新動能的重要代表,智能化產品正以技術突破重塑全球產業鏈格局。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機器人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本屆廣交會智能化相關展區吸引超1100家企業參展,展出智能產品達32萬件,其中服務機器人專區46家企業的展品尤為亮眼。從高空幕牆清洗到骨科手術輔助,功能型機器人憑藉技術成熟度與成本優勢,已實現規模化海外應用。例如某廣東企業推出的凌空K3清潔機器人,專為高層建築外牆維護設計,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時將作業效率提高50%以上;另一深圳企業的全骨科手術機器人通過7自由度機械臂和3DCT術前規劃系統,實現了複雜手術的精準操作。
在吸引最多國際採購商關注的人形機器人展區,多款產品展現了中國智造的技術深度。某企業推出的新型人形機器人具備流暢自然的動作交互能力,其搭載的自研靈巧手與關節模組可靈活應對工業、商業及家庭場景需求。現場演示中,該機器人通過精準對話與動作控制,展示了在複雜指令下的響應潛力。儘管技術突破顯著,當前人形機器人的應用仍面臨關鍵瓶頸——某傳動科技公司技術人員指出,其研發成本是傳統工業機械臂的35倍,且在動態環境適應性、多模態感知等核心技術上仍有待完善。
行業觀察者認為,人形機器人距離大規模商用仍存在顯著差距。當前產品主要局限於特定場景的簡單重複任務,如工廠螺絲裝配等基礎作業,而要實現醫療陪護、教育服務等複雜功能,還需在智能決策系統與硬體可靠性上取得突破。據參展企業測算,目前人形機器人的綜合成本約為傳統工業機器人23倍,若要在3到5年內實現規模化應用,需推動AI算法疊代、核心部件國產化率提升至80%以上,並建立完善的技術標準體系。
本屆廣交會的盛況揭示了中國服務機器人產業的雙重特質:功能型產品憑藉技術成熟度與成本優勢已形成全球化競爭力,而人形機器人作為前沿領域則展現出巨大潛力與現實挑戰並存的局面。隨著AI大模型向物理世界的延伸、核心部件國產化進程加速,服務機器人有望在未來35年突破應用瓶頸,在製造業升級與民生服務中釋放更強勁的創新動能。(數據來源:第137屆廣交會官方統計及參展企業公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