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果蔬作為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質量受到廣泛關注。2025年,全球果蔬行業持續增長,但在欠發達地區,由於資源、技術及監管水平的限制,果蔬安全問題尤為突出。本文通過對欠發達地區果蔬安全現狀的分析,探討了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旨在為提升果蔬質量安全水平、保障消費者健康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2025-2030年中國果蔬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可行性評估報告》指出,欠發達地區在果蔬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面臨諸多挑戰,這些問題不僅威脅消費者健康,也制約了果蔬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農藥殘留問題
農藥殘留是欠發達地區果蔬安全的主要問題之一。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農藥單位面積使用量為1.83 kg/hm²,而某地區農業農村局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縣常用耕地面積2.32萬hm²,農藥用量47.82 t,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為2.07 kg/hm²,明顯高於全國水平。部分農戶在追求高產量的同時,過度使用農藥,甚至不按安全間隔期採收,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殘留農藥。這種不規範用藥行為不僅可能引發神經系統損傷、內分泌紊亂甚至致癌風險,還成為制約欠發達地區果蔬出口的主要技術性貿易壁壘。
(二)違規添加問題
在果蔬加工環節,為提高產品的口感、外觀和保鮮期,部分加工企業存在違規添加化學物質的問題。具體表現為非法使用工業級添加劑(如工業硫磺熏蒸)、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如在新鮮果蔬中使用防腐劑)以及超限量使用允許的添加劑。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是部分經營者法律意識淡薄,加工工藝落後,監管存在盲區。違規添加行為不僅違反《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還可能引發急性中毒或慢性健康損害。
(三)標準化種植管理缺失
欠發達地區在標準化種植方面面臨多重困境。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基層農技人員與種植戶比例嚴重失衡,種植戶缺乏有效的技術指導。種植者缺乏相關技術知識和管理經驗,無法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導致頻繁使用農藥和化肥。此外,缺乏科學的種植計劃,使得農民在種植過程中盲目追求產量,忽視了果蔬的安全性和品質。標準化缺失還造成溯源信息不完整,給質量安全監管帶來巨大挑戰。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綜合治理對策,旨在從種植、加工、流通三個關鍵環節入手,全面提升果蔬安全水平。
(一)完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建立適應欠發達地區的管理制度
針對欠發達地區的特殊性,需構建差異化的管理制度。制定區域性實施細則,明確責任主體,簡化管理流程,採用「知承諾制」便農措施,確保管理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強化監測抽檢機制
建立適合欠發達地區的監測體系,實行重點監測,創新檢測方式,利用移動檢測車和鄉鎮快速檢測站,覆蓋偏遠農村社區。建立「紅黑榜」制度,確保不合格產品追溯處置率達到100%。
加強監管部門能力提升
積極開展監管培訓,提高監管人員的專業能力。加強與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合作,共同開展果蔬質量安全的研究和技術攻關,提升監管的科學性和先進性。
(二)加強種植環節管理
完善農藥管理,推廣綠色種植技術
完善農藥管理制度,建立嚴格的農藥登記備案制度,加強銷售渠道監管,實施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制度。推廣生態種植模式,採用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加強培訓指導,提高技術水平
系統組織農藥使用培訓,普及現代農業知識,建立技術指導機制,為農民提供全過程種植技術支持,幫助農民實現農藥的合理化使用,提升果蔬質量。
監測土壤與水質
定期檢測土壤中的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有害物質含量,及時採取修復措施。檢測農田灌溉水中的污染物,推廣滴灌、噴灌等高效灌溉技術,減少面源污染風險。
(三)加強加工環節管理
完善質量管理體系
強化加工環境的衛生管控,建立健全常態化監督檢查制度,開展企業員工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訓,確保加工過程的衛生安全。
引進先進技術
推廣現代化採摘技術,優化加工工藝與設備,減少人工干預帶來的污染風險,提高加工精度和產品一致性,確保果蔬安全和品質穩定。
(四)優化流通環節監管
加強市場監管
果蔬行業現狀分析指出,建立健全果蔬產品流通市場監管制度,加大對無證經營和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規範市場經營秩序,加強企業誠信體系建設,維護公平交易環境。
建立追溯體系
完善果蔬質量標識與追溯體系建設,要求果蔬流通企業對產品進行質量標識,建立追溯體系,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信息的可追溯性。通過二維碼、條形碼等技術手段,讓消費者了解產品的來源和生產過程。
果蔬安全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企業、農民和消費者的共同努力。通過加強種植、加工和流通環節的管理,推廣綠色技術,完善監管體系,可以有效提升果蔬安全性,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未來,還需進一步強化政策落實和技術支持,為公眾提供更安全、健康的果蔬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