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日本汽車業兩大龍頭企業豐田和本田相繼發布了性能更優、成本更低的下一代燃料電池系統,標誌著燃料電池技術發展邁入新階段。面對燃料電池乘用車普及受阻的現實,兩家公司均選擇優先將技術應用於大型商用車、船舶和工業設施等領域。這一戰略調整既體現了日本車企對燃料電池技術的長期看好,也反映了其在新能源轉型中的務實態度。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電池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豐田汽車於2023年2月發布了其第三代燃料電池系統。相比現有產品,新系統在壽命、效率和成本方面均有顯著提升。系統壽命延長至現有產品的兩倍,燃油效率提高1.2倍,續航里程提升約20%。這些改進使燃料電池系統的性能更加接近傳統內燃機水平。豐田計劃從2026年起將該系統投入本國及海外市場應用。
緊隨豐田的步伐,本田也推出了其自主研發的下一代燃料電池組件。該組件額定功率達到150千瓦,與現有產品相比,成本降低一半,壽命延長至兩倍以上,單位容積輸出功率提升3倍。本田計劃從2027財年開始實現該組件的量產。
儘管燃料電池技術取得顯著進步,但其在乘用車領域的推廣仍面臨諸多障礙。高昂的購車和使用成本是主要制約因素。以豐田2014年推出的全球首款量產氫燃料電池轎車MIRAI為例,其最低配置售價超過700萬日元。雖然使用成本與燃油車相當,但相比混合動力車型仍不具備優勢。
加氫站等基礎設施不足也嚴重影響了消費者購買意願。目前日本全國僅有158個加氫站,且主要集中在東京、大阪、名古屋和福岡等大城市圈。這種"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困境導致氫燃料電池車難以實現普及。MIRAI上市十年累計銷量僅約2.7萬輛,充分說明了燃料電池乘用車推廣的艱難。
日本車企並未因燃料電池乘用車推廣受阻而放棄這一技術路線。燃料電池技術作為內燃機技術的延伸,其產業鏈與燃油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這種技術關聯性使日本車企能夠充分發揮其在機械製造和工業精細化方面的傳統優勢。
面對新能源轉型的挑戰,日本車企選擇了一條務實的發展道路。通過優先將燃料電池技術應用於商用車、船舶、工業叉車和儲能設施等領域,企業既保持了技術的持續疊代,又為未來燃料電池技術的全面推廣奠定了基礎。
總結來看,豐田和本田的最新動向充分展現了日本車企在新能源轉型中的戰略定力。通過聚焦技術突破和應用場景拓展,日本車企正在為燃料電池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創造有利條件。雖然燃料電池技術的全面普及仍需時日,但其在商用車和工業領域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