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跨境電商市場在全球經濟格局中持續擴張,其零售進口藥品領域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隨著消費者對個性化醫療產品需求的增加,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然而,這一新興業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治理困境。本文從多中心治理的視角出發,探討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的治理現狀、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優化治理路徑的建議。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作為一種新興的國際貿易形式,近年來發展迅速。據《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跨境電商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初步統計,2023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達到2.38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進口額為5483億元,同比增長3.9%。隨著《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2019年版)》首次納入藥品品種,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的業態逐漸成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一)治理體系不健全
跨境電商市場發展分析提到在傳統的政府單一監管體系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的治理面臨諸多挑戰。首先,缺乏專門的法律規範,現有的監管文件多為規範性文件,法律位階較低,權威性不足。其次,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導致監管重疊或漏洞,影響治理效率。此外,監管資源不足,專業人才短缺,傳統的監管模式難以適應新興業態的需求。
(二)平台主體責任意識缺乏
跨境電商平台作為連接消費者和經營者的橋樑,其主體責任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藥品質量安全。然而,實踐中部分平台對經營者的管理力度不足,對藥品信息展示和追溯管理不到位,影響消費者對藥品真偽的判斷和用藥安全。
(三)經營者質量管理意識薄弱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的經營者數量眾多且分散,監管部門難以實現全面監管。部分經營者為追求利潤,忽視質量管理要求,缺乏專業的醫藥人才,導致藥品質量參差不齊,給消費者健康帶來潛在風險。
(四)社會力量參與不足
行業協會、新聞媒體和消費者等社會力量在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參與度較低。行業協會缺乏針對跨境藥品的行業指南,新聞媒體對相關事件的報導較少,消費者維權積極性不高,影響了治理效果。
(一)政府完善法律法規,促進信息共享
政府應完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的監管政策,制定專門法規,明確各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加強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監管效率。同時,強化監管手段,利用區塊鏈等技術提升監管能力,保障消費者權益。
(二)平台發揮主體責任,加強監督檢查
跨境電商平台應強化主體責任意識,制定嚴格的經營者資質審核和日常檢查細則,確保藥品信息的真實性和安全性。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風險監測,完善消費者投訴處理機制,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三)經營者合規經營,保障藥品質量
經營者應加強自律,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規範藥品採購和銷售流程。招聘專業藥師,提供用藥指導服務,建立藥品追溯制度,確保藥品配送過程中的質量安全。
(四)社會團體提供專業服務,發揮指導作用
行業協會應積極參與治理,制定行業規範和經營指南,開展課題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持。消費者協會應加強消費者教育,提供維權法律援助,幫助消費者識別正規購買渠道。
(五)新聞媒體開展輿情監測,加強宣傳教育
新聞媒體應加強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的宣傳報導,普及相關法律法規和藥品安全知識。通過建立宣傳網站,設立政策解讀、舉報維權等板塊,提高消費者的信息透明度和維權意識。
(六)消費者加強自治,樹立維權意識
消費者應主動學習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的認知和辨別能力。積極參與監督,對平台和經營者的經營活動進行評價和反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四、總結
2025年,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市場在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也面臨著治理困境。通過引入多中心治理理論,構建政府、平台、經營者、社會團體、新聞媒體和消費者共同參與的治理框架,可以有效優化治理路徑,提升治理現代化水平。未來,應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強化各主體的責任意識,加強社會力量的參與,共同營造安全、有序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環境。